404NotFound即见如来 第21章 松间月印千里雪

作者:老罗蜀黍 分类: 更新时间:2025-02-08 01:41:07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暮鼓声里,青石阶覆着薄霜。明觉沙弥捧着半盏残茶,望着山门外蜿蜒的石径出神。檐角铜铃忽被夜风撞响,惊碎满地月光。茶汤里晃动的月影,竟与昨夜梦中那人的眉眼重叠。他伸手欲捞,指尖却只触到一缕寒雾。

“师父说参禅要如檐头滴水,可这满钵思绪倒像檐下蛛网。“少年将茶盏搁在石栏上,青瓷底磕出一声脆响。老禅师提着竹帚扫阶,枯叶在帚尖旋成金蝶,扫过石缝间未化的残雪,簌簌如诵经声。

“扫帚扫得尽阶前叶,可扫得尽心间尘?“明觉忽而开口,山风卷起他褪色的僧袍,“若有人隔千山万水,却夜夜入梦;若有人近在方丈,又恍如隔世…这'远'与'近',究竟是丈量山水,还是勘破心障?“

老禅师将竹帚斜倚松干,松针簌簌落满僧袍:“且随我来。“

二更天的藏经阁浮动着檀香。蛛网在梁间织就银河,尘埃如星子栖息在经卷的褶皱里。老禅师取下龛中古镜,镜面斑驳如秋潭:“百年前铸镜的匠人早已作古,可他的气息仍在铜锈里呼吸。“指尖抚过镜钮缠枝纹,“你说远耶?近耶?“

檐外忽有孤鹤掠过,惊破满池星月。明觉望着镜中自己眉心的朱砂,忽见那点红痕竟化作了山寺外的十里桃林。去年春日与游方僧折枝论道的场景,此刻在铜绿间纤毫毕现——那游方僧将桃枝插入雪堆,笑言:“此枝若活,便是春近;若枯,便是春远。“而今雪融处,枯枝上早绽了新芽。

“去后山汲水。“老禅师将铜镜放回龛中,惊起经卷间的百年尘埃。一只木鱼从架上滚落,鱼嘴磕出空响,余韵漫过满室《楞严经》的扉页。

涧水在月光下碎银般流淌。明觉俯身舀水,竹筒里盛着的半轮月亮忽然开口:“你道这水中的月,比天上的月近了几程?“波纹荡开时,两个月亮都在笑。去年此时,慧远方丈尚在池边煮雪烹茶,而今石灶已生苍苔。

老禅师拾起涧边卵石:“当年达摩面壁九载,石上影痕入石三分。“卵石掷入深潭,月影散作万千银鳞,“你说这影痕是达摩的,还是石头的?若说是达摩的,石何以留痕?若说是石头的,石本无心。“

少年凝视涟漪,忽见潭底沉着半块残碑。水波晃动间,依稀辨得“不二“二字。三年前暴雨冲垮古碑时,师父曾指着断裂处道:“你看这'如'字残了右半,倒成了'女'字——众生执着皮相,怎知残缺处亦是圆满?“

归途经放生池,老禅师忽然驻足。池中枯荷支棱如墨笔,写着谁也读不懂的偈语。“记得那年你从火场抢出的观音像么?“禅师指尖轻叩朱栏,“木胎烧成焦炭,可百姓跪拜时,看见的还是慈悲眉眼。“池鱼跃出水面,尾鳍拍碎倒映的流云。

更鼓三响,禅房窗纸透出暖黄。明觉望着灯台上跳动的火苗,忽然想起什么:“去年大雪封山,慧远方丈圆寂前曾说…“

“他此刻正在你呼吸间。“老禅师剪去焦黑的灯芯,新焰“噼啪“绽开,“你看这烛泪,是苦是甜?“融化的蜡油在青瓷盏沿凝成莲花,恰似去岁冬至供在佛前的冰雕。

五更天落起细雪。明觉推开经阁木窗,见满山松枝托着薄雪,恍如千手观音拈着白玉菩提。他忽觉袖中微沉,摸出枚温热的银杏果——分明是三月前随商队入长安时,那卖果老妪硬塞的“佛缘“。当时嫌果肉苦涩,此刻咬破硬壳,竟渗出蜜般汁液。

晨钟撞破晓雾时,明觉正在晾晒经卷。风过处,纸页间飘落半片干枯的兰花瓣,依稀是去年浴佛节别在衣襟的那朵。山门外忽然传来熟悉的木鱼声,游方僧斗笠上的积雪,正簌簌落成当年的桃花雨。

“回来了?“老禅师将新采的松针投入茶釜,雪水在釜底发出细碎的叹息。

“从未离开。“明觉望着茶烟在朝阳里舒展成鹤形。去年冻死在梅树下的白鹤,此刻正在雾气中振翅,羽尖扫落松枝上的积雪。釜中水沸如松涛,千山万水都在这一瓢春水里轻轻摇晃。

茶斟七分满时,游方僧已盘坐在蒲团上。他解下斗笠,露出结痂的戒疤,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层层剥开,竟是半块风干的桃脯——正是去年插在雪中的那枝桃花所结。

“甜否?“老禅师问。

游方僧将桃脯浸入茶汤:“甜如三年前那场山火中的焦土味。“众人皆笑,檐角冰棱坠地,碎成满地舍利。

明觉忽然懂了昨夜梦中人的眉眼为何似月——原来月印千江,本不必问哪片波心。他望向山门外,见扫净的石阶又覆新雪,而竹帚依然斜倚老松,松针上的积雪正一滴、一滴,落成檐头无始无终的水漏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