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王振遭处罚
夏日的晨光掠过乾清宫的飞檐,琉璃瓦在蒸腾暑气里泛着鎏金光泽。年轻的皇帝款款走过,朱墙下跪伏的官员们任由乌纱帽沿结满细汗,却不敢抬头看那道猩红蟒袍拖过丹陛。
玉带扣碰着牙牌脆响,惊起檐角栖息的灰鸽,盘旋间掠过王振头顶的七梁进贤冠。他垂眼瞥过御案上堆积的奏本,唇角浮起细纹,雕花窗棂将日影筛成金丝笼,笼中三足铜炉青烟袅袅,熏得满室檀香里都浸染着权力的腥甜。
有权利,就想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这一理想目前却难以实现,因为有两个最大的障碍摆在他的面前。此时的王振经过宫里太监的晋升体系,虽然已由御马监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爬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人称“内相”这个重要职位上。那是地位显赫,福利丰厚。
这时朱祁镇虽然登基为帝几年,但根据宣宗留下的遗旨,有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听政,又有“三杨”辅政,他们均背景深厚。这三人都曾在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三朝任官,身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在辅政的十年里,他们稳定了边防,整顿了官员管理,促进了经济发展,使明朝的国力继续保持鼎盛。并使得明代的辅臣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从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政官员。这些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尤其是首席的内阁大臣杨士奇,从靖难之役到太子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争夺皇位的明争暗斗,到朱祁镇时期已成为文官集团的领袖。
太皇太后张氏的权势更加强大,她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她在担任皇后期间,帮助朱高炽处理政务,对朝中事务了如指掌。成为太后以后,她对军国大事有所裁决。尽管张太后参与朝政,但她一向正直,从不让家人介入政务。朱祁镇登基后,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仍是朱祁镇时期权利最大的人物。一切大事都得报经张氏同意方行。
这使得王振虽然已成为掌印太监,但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下,也只能选择等待忍让,一点不敢越距。他对“三杨”恭顺有加,频频示好,态度谦卑,尽显恭敬。此时的王振看起来恪守规矩,尽心侍奉朱祁镇的生活起居、上朝,就连经常注意观察王振言行的,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也没有发现到任何不妥的行为。
要说,尽管宣宗朱瞻基留下的忠臣班底庞大,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年龄偏大。杨士奇已经年过七旬,杨荣、杨溥也已年迈,所以王振可以耐心等待。
但老练的太皇太后张氏,却已看穿了王振的野心。便与儿媳孙太后共同商量后决心除去王振,孙太后也正有此意已久。
因为她们看出太监王振的权利正在悄悄地扩张,比如1441年,朱祁镇在庆祝重修紫禁城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的宴会上,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举动。在宴会即将开始的时候,朱祁镇违反祖制,派人把王振请来参加,并且专门命人打开东华门中间的大门迎接王振。也就是说王振作为一名内廷宦官,却享受了一次皇帝与朝臣的宴会,得到了只有太子和大臣一样的待遇。
而且王振到达后,参加宴会的官员纷纷拜见王振,表示欢迎,似乎这时的王振不仅仅只是一名服侍皇帝的内廷宦官,他已经拥有了和外廷官员同样的话语权。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官员们开始敬奉王振,是因为通过皇帝的行为,他们看出了王振在皇帝心中的影响力和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
太皇太后张氏素有“女中尧舜”之名,如今虽然已经年老,但在宫里久经风浪,慧眼如炬。岂能容忍一个太监发挥到影响皇帝行为的能力,以致可以左右皇权。违反宫规,这就是天大的罪过!
在后宫里,太皇太后、皇太后教训甚至是处罚一个太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这一天,太皇太后张氏在便殿就坐,朱祁镇则站在身边,召集英国公张辅以及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老臣议事,在激励各位大臣尽力辅佐皇帝之后。她派人把王振召来。王振跪下后,张氏脸色骤变,厉声说道:
“宣旨!”
“---两宫懿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侍奉皇帝僭越,不合规矩,违反宫规,着立即赐死!”
身旁的女官们立即将冰冷的钢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令他吓得浑身颤抖。
太皇太后的举动震惊了朱祁镇,他急忙跪倒在地不停地叩头哀求,眼泪都流出来了:
“皇祖母,都是孙儿的错,不该与他不分尊卑,下次不敢了,您就饶了他吧!”
在场的其他几个顾命大臣,看到皇帝都跪下了,他们也纷纷跪下为王振求情。最终无奈,太皇太后只得饶过了他。却警告道:
“你们这类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会误国害民,皇帝年幼,无法明了。现今因皇帝和重臣为你求情,暂且宽恕你,如再犯,必定严惩不贷!”
王振这次虽然被朱祁镇护了下来,却是留下了后遗症,经常鞭打小太监出气,但一看见太皇太后张氏就会不自然地两腿哆嗦。
朱祁镇发现了忙安慰他,还不解地问道:
“你一个太监无儿无女的要那么多钱,收那么多干儿子干嘛?”
王振委委屈屈地回答:
“还能为啥,不都是为了陛下您。陛下不是就要亲政了,还要大婚,我不是得搞点钱,弄些干儿子给你撑场面吗?”
“哦,你看你,以后注意点就是了。”
朱祁镇相信他,以后不再过问。
此后,太皇太后经常派人到内阁了解政务情况,一旦得知王振擅自做决定而未经内阁商议,即会派人召他前来严厉责备。因此,在太皇太后张氏有生之年,王振总是恭恭敬敬,始终无法真正掌握政权。
虽然面对这个局面,王振束手无策,只能蜷缩起来,放下干预朝政的想法。但他心有不甘,在等待机会,并调整策略。他先装出一副守规矩的样子,却更加努力地讨好朱祁镇,对他施加影响。同时还秘密扩大与朝臣的交际圈,大量培养私人势力,逐渐壮大。
1442年春,朱祁镇大婚,按照祖母的意思娶了十六岁的钱氏立为皇后。仿佛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同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逝,朱祁镇给祖母定谥号“诚孝昭皇后”,把祖母和仁宗朱高炽合葬在帝陵,还让祖母的牌位进了太庙。
张氏当了九年燕王世子妃,做了二十年太子妃。皇后当了九个月,太后做了十年,太皇太后当了七年。她是明朝第四位皇后,第二位皇太后,更是第一位太皇太后。她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这六个朝代,最终高寿善终,在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
祖母张氏的去世,使得朱祁镇失去了对其最有影响力的支持者。而“三杨”中的杨荣也在1440年去世,在谄媚奉承王振的朝臣左右下,杨士奇、杨溥变得越发孤立无援。
明朝初期,在明军的压制下,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分。这三个部落每年都得向明朝纳贡。而到正统初年,蒙古逐渐被瓦剌统一,尽管其表面上对明朝表示臣服,每年依旧向明朝朝贡,却常常到明朝境内侵扰,于是就成为了明朝边境的祸患。
几年后,内阁“三杨”和皇祖母张太皇太后纷纷谢幕之后,刚刚十五岁的朱祁镇就基本上乾纲独断了。当然他的身后免不了有身侍四朝的太监王振的影响力。朱祁镇仍一直称呼他为“王先生”,大臣们慢慢觉得有时王振的意思可能就是正统皇帝的意思。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权倾一时。自此,王振开创了大明朝宦官专权的先河。
“给我把这块牌子移走,放在这里碍眼,走路多不方便!”
身穿红袍,白面无须,五官端正,一脸庄严的王振昂身挺立,直指着那块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年立下的“内官不得干政,违者斩!”的铁牌大声吩咐着。
这可是藐视皇祖,犯上作乱的大罪,认真地说,要杀头灭九族的!
老太监们面面相觑,但小太监小安子及喜宁等立刻行动起来。因为没有谁敢违背顶头上司的指令。毕竟王振的背后有个与他情同父子的皇帝撑腰,得罪他的人就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就连许多朝臣都得恭恭敬敬地称呼他一声“王大大”。甚至有些善于献媚的朝臣还称他为“翁父”。
从此,皇帝的寝殿乾清宫前,那块“内官不得干政,违者斩!”的铁牌就不见了,正统皇帝对此见怪不怪。反而,还经常叮嘱小太监们要服从指派,要向孝顺亲爹一样照顾“王先生”的起居。
“爹!”“干爹!”
每天王振一出现,就能听到一群大小太监的恭敬问候声。
“唉,唉---”
王振就是这样成为了史上唯一一个奉旨当爹的大太监。
后来,王振又想起自己当年,后悔因一时想不开自宫成了太监,“身之发肤,受之父母”,这事做的对不起祖宗。就想尽点孝心给自己赎罪,寻摸着在北京东城区给自己家建个宗庙。正统皇帝知道了也支持,还亲笔给王家的宗庙题写了匾额。
看到王振如此的风光,那些心怀野心有所祈求的朝臣官吏,也闻风而动,口称“翁公”,私下里给王振送礼示好。王振开始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继续收拜许多干儿子,再瞅机会放出去做镇守太监,替自己搜刮钱财,拉帮结派。
当然,朱祁镇也不是完全不务正业,他在学业上挺认真,不好女色。受其母孙太后的影响,喜欢研究佛法,有时也会为老朱家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
一天,身边的小太监悄悄地告诉他:
“陛下,宫门外有一位老僧,赖着不走。说是一定要见皇帝陛下。”
“哦,何方的僧人?如此的大胆!嗯---那朕还是去见见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