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大四班的画室。
上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玻璃,在地面和画布上留下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和颜料的味道。
学生们的画架和画框,占据了大部分位置。画室角落里,有两张折叠起来的行军床。
部份学生为了连续创作,最近经常睡在画室。
此刻,除了几位学生正在创作,还有三人,借着休息时间,凑在一起小声聊天。话题却早已从创作,转向了更现实的问题——找工作。
“你们听说了吗?版画班的一个人,已经签了一家深市的公司,见习期的工资就有四千元。”男生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几分羡慕和不甘。
当下,很多工作的工资是千元左右,见习期更少。
“这算什么?让他和姜哲比一比。”旁边的人撇了撇嘴。“姜哲一幅画就能卖几十万。”
“几十万?!”一位女生说道:“你的消息落伍了。那以前,他已经有作品价格超过百万了。用来交学费,够用一百年。”
三人一时陷入了沉默,各自在心里盘算着。
女生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她的家境不错,父母能供自己学艺术,但是,毕业之后的路,只能靠自己。
大学入学时,自己和姜哲没那么大差距,几年过去,那家伙似乎到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
“要是,我的画也能卖这么多钱……”男生喃喃自语,眼神有些飘忽,“我肯定先买辆车,然后租个带大阳台的房子,每天画画、喝咖啡,再也不用为生活费发愁。”
“还要租?买下来不行吗!”另一人嗤笑一声,打断了同学的幻想,“我就很实际,生活要求不高。一百万存银行,只花利息。算了,还是老老实实找工作吧。”
女生叹了口气,正要接话,画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另一位女生,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你们猜我刚才在胡老师那儿听到什么了?”这位同学喜欢打听事,一向消息灵通。
“什么事啊?这么激动。”原本在创作的同学,也被吸引过来。
“姜哲的那幅《春日絮语》,昨天在拍卖会上成交了!”女生神秘兮兮,“听说价格达到了百万!”
“百万?!”
“是真的吗?”
“在哪里拍卖的?”几人惊讶。
也有人询问:“我们好像没见过,也没听过这幅画?”
带来消息的人一幅我全知道的模样:“名字是后来改的。就是请舞蹈专业的袁晓晗做模特,画的一幅肖像。”
哦——一位男生故作平静,心里翻江倒海。自己什么时候能赚到这些钱?
“这是他第二幅过百万的作品了吧?”一位女生加入议论。
“对,这次是在国内的拍卖公司上拍。”
一位男生说道:“现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泡沫这么大,谁知道,是不是炒作出来的价格。”
“就是,”有人也跟着附和。
带来消息的女生看穿了他们的心思:“你们就别酸了,人家姜哲确实有本事。胡老师还说,这家拍卖公司有实力,吸引来不少国际收藏家,姜哲的画能被看中,说明他的实力已经得到了认可。”
几个人沉默了。他们心里清楚,同学说得没错。这里面,和姜哲在一个班里,亲眼看到了他的变化。
有人挥了挥手,试图转移话题,“咱们还是想想自己的事吧。最近有没有招聘的消息?”
只是,几人都没了聊天的兴致。很快回到各自的位置。
带来消息的女生,看到几位同学的反应,没有多说什么。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早点认清,和姜哲搞好关系,也许将来还有借力的机会。
画室里,再次恢复平静。
阳光越发明媚。
——
同一时间,姜哲别墅画室,也非常安静。
昨天,收到好消息之后,姜哲忙着打电话,接电话,庆祝。
今天,恢复创作。
他站在近两米高的画布前,一手拿画杖,一手拿画笔,正在渲染画面中几个人物的肤色。
陈嫣今天留在画室。
她蜷缩在扶手椅中,丝绸睡裙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她双手托着下巴,目光却始终追随着姜哲的每一个动作。
姜哲的调色板上铺展着一片彩虹——从威尼斯红到那不勒斯黄,从普鲁士蓝到象牙黑。
他换了一支画笔,蘸着用特制的媒介剂稀释的颜色,在画布上轻轻扫过,这是罩染技法的其中一个步骤。
画笔铺色后,又用手指辅助颜料在颜色底层上晕染开来,如同晨雾笼罩。
“他是怎么练的?不对,是怎么想到的。“陈嫣在心中赞叹。看着他作画,更觉得他整个人都沉浸在特殊光晕之中。
她知道姜哲的习惯,所以,始终安静的观看。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观看姜哲的作画,但每次都是享受。
姜哲换了一支细笔,蘸取少许半透明的颜料。他的手腕搭在画杖上,以极其轻盈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眼窝的阴影。
他反复考虑实验后,决定综合委拉斯凯兹的造型手法以及印象派的外光原理,描绘作品。此刻,巧妙地在阴影中加入些许暖色,让眼窝的深邃中透着一丝生命的律动。
姜哲开始处理人物鼻梁的高光。换了一支干净的扇形笔,蘸取极淡的钛白与柠檬黄的混合色,以极其精准的笔触轻轻扫过。
通过多层透明罩染,让颜色层起到不同的作用。干透,叠加,如此反复,直到此刻,逼真的视觉效果,逐渐体现。
接下来是对嘴唇的刻画。
在原本极淡的颜料层上,再逐渐加深。这里的渲染,有对环境色的绝妙运用,让嘴唇看起来既真实又充满生命力。
陈嫣注意到,姜哲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凝聚在画面上。她想替他拭去汗水,却又怕打扰他的创作时刻。
姜哲已经开始渲染另一个人物的面部。
他采用宽大的平头笔蘸取调好的颜料,以快速而准确的笔触铺陈。直接画法和间接画法会在画面上,同时出现,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
在基础色中加入微妙的色彩变化——颧骨处略带玫红,下颌处泛着青灰,这是对自然光线的诠释。
姜哲时而退后审视整体,时而贴近画布细描。
画到酣时,他随手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随着笔触的起伏,肌肉线条若隐若现。
这一刻,在陈嫣的眼中,他仿佛将人物的灵魂一点一点注入画布。
当完成预想的效果,姜哲长舒一口气,后退几步审视作品。
刚刚刻画的一部分形象,带着油润的效果,在光影交错中栩栩如生。
陈嫣轻轻下了椅子,端起姜哲的茶杯,试了试温度,觉得有些凉,给杯子里续了一些热水。
“休息一会?”
姜哲回头,看到陈嫣端来茶杯。
“谢谢。”他喝了一口水,放下杯子。
陈嫣挨着姜哲,闻到他身上淡淡的雪松香。
“完美,“她轻声说,“你画的人,能活过来。“
姜哲转身看向陈嫣,眼中的专注尚未完全褪去,伸手轻捏她的脸颊。
陈嫣感受他指尖的温度,缓缓靠在他胸前,听着他有力的心跳。
画室中,艺术与情感,也变成了一幅作品。
——
下午。
电话铃声响了。
“稍等。“姜哲将沾着群青颜料的画笔,放稳,指尖在擦笔布上蹭出一道天青色的涟漪。
陈嫣走进画室,“要我帮你接吗?”
“不用,我自己接。”姜哲看到,来电显示是克里教授的号码。
“姜,恭喜你,你赢得所有人的认可。“电话那头传来克里教授标志性的美式喉音,背景里隐约有音乐声音。“申请通过,请尽快确认offer。“
姜哲的指节骤然攥紧手机:“感谢您的认可和帮助……“他说出了一串的感谢。
“停停停,“克里教授笑着打断他,“这些话留给学术答辩。哥伦比亚大学需要的是有开拓精神的斗士,不是会背艺术年鉴的乖学生。你在申请材料里的选题,正是我们要的。“
“我知道你有很多选择。相信我,这里是最好的。
艺术史图书馆——“克里教授压低声音,“那里藏着1932年从紫禁城流出的某件摹本,我相信你会是有资格调阅的研究生。“电话里传来钢笔敲击桌面的节奏,“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最好的舞台联展“
陈嫣看见姜哲左手无意识地摩挲着。
“具体内容,已经发到你邮箱,“克里教授最后说,“记住,真正的战场在第五大道和西25街的交汇处,这里每天都有艺术史被改写。“
当手机屏幕暗下去的刹那,姜哲的还在盯着手机。
陈嫣默默的等待。
沉默片刻,姜哲打开电脑抽,趁早凑过来了。
邮件正文有哥大特有的格式。
尊敬的JiangZhe先生:
我们荣幸地通知您,经哥伦比亚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研究生委员会全票通过,您已被录取为2005年秋季学期艺术史与艺术实践联合培养项目博士候选人(硕博连读)。您的导师克里·霍华德教授,特别注明.
“姜哲,恭喜你,”陈嫣问明白邮件里内容,惊喜不已。
姜哲突然起身,缓缓踱步。
“哥大,曼哈顿,大都会博物馆……这个消息传出去,好多人会羡慕你。“陈嫣说道。
姜哲说道:“先别激动,我还没定下,是否要去。”
“对了,你已经收到三所学校的通知,你想去哪里?”陈嫣问道。
姜哲说道:“现在,我脑子有点乱,没办法冷静思考。”
两人聊了一会儿,等情绪平复一些,他拨通父母家里的座机。
“爸,我收到哥大的通知。是硕博连读的。“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姜哲的声音已经平稳下来。
“真的?哪里?“姜益夫妇的声音一起传来。
“什么时候收到的?”“学校在哪里?”夫妻二人的声音先后响起。
“哥伦比亚大学,在米国纽约。“姜益替儿子解释。
“好,好,真好。我们想看看通知,有什么要求?”徐丽接过电话。
姜哲说道:“妈,通知是电子邮件。您和我爸到别墅来吧,在我的电脑上看。”
“好,好,我们很快就过去。”
电话里传出夫妻二人兴奋的聊天声音。
结束与父母的通话,姜哲拨通了秦教授的电话。
教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恭喜你,姜哲。我记得你还申请了其他几所学校?有时间来我办公室聊聊吧。“
姜哲考虑片刻,与秦教授约定,明天见面。
秦教授放下电话,就拨通了系主任的手机。
不久,他推开系主任办公室的门。
系主任从电脑后探出头,镜片上还映着电脑屏幕上的光亮:“秦教授,你们专业今年耗材费又超支对了,你刚才说有好消息?“
“姜哲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通知。他的申请通过了。“秦教授稳稳的坐定,把手里的文件袋放下。
系主任笑了:“这是他的第三个通知了吧。什么专业?”
“艺术史与艺术实践联合培养项目,硕博连读。“秦教授把姜哲的话,复述一遍。
“你看看,别人发愁,申请不通过。他要发愁,该怎么选。”系主任感慨。
秦教授接上:“我也愁,教学的时候,要做示范,做示范就要用耗材。”
系主任急忙打断:“我更愁,每个人都来找我,可是耗材超标,我也解决不了。另外,姜哲不在本校读研,挺可惜的。”
秦教授几份文件:“这是他的选择,我们不能干预。
姜哲的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被收录进全国美展画集,还有我们油画专业其他的奖项,这些都是本学习,油画专业的成绩学校是不是考虑一下?“
系主任说道:“秦教授,我再去请示,你再等等。其他专业都有难处。”
……
姜哲先后打电话给廖姐和汪真,收到了两人的祝贺。
不久,消息传来,陆续有朋友打来电话,表示祝贺。
很多人询问他什么时候庆祝请。
忙碌中,姜哲还记挂着一件事,系统的挑战任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