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识字谋差
第3章 识字谋差
南易村有一村老,曾于乡亭内从事文书,是村内为数不多的识字的一人。
刘丰父亲名刘饶,在村内为人和善,决定带着三个孩子去拜访村老,尽量让三个孩子能够有机会读到书。
只要能识字,做了更卒都有可能被任命为文书郎,还不用上战场,若是表现的优异,还能成为真正的将士,亦或是成为县乡内的文书,不用再回家为农时代耕作。
但是让村老教导识字也不能空着手去啊,让人白教,虽说私学不盛行,但是也得有登门礼,刘饶咬咬牙,待麦子成熟收割之后换些钱,用这部分钱财给村老带点见面礼去。
在这过了数日之后,刘丰才渐渐有点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心理上再不习惯也没用了,只能强迫自己去适应。
至于那遥远的志向,现在说什么都早,只能等到一定年龄之后才能说这事。
刘丰在现代时从小到大就没干过农活,来到这正好是收获之时,作为一个小劳动力,跟着父母和兄长一同下地收割麦子。
前前后后忙活了数日,将麦子尽数收割,收割后还要将麦子剥离,随后进行晾晒,晾晒的时日中还要进行扬撒麦壳。
也是出了奇,这小身板,感觉比自己二十多岁的都能干,搁原先自己在地里晒一天都得晒过去。
一趟流程下来十数日的时间,刘丰不禁感慨可真不容易啊,收获时节这么忙碌。
农田丰收,沉甸甸的麦穗,装载着的是一家人一年的生活以及遥远的梦想。
现在还不是卖了换钱的时候,将冬种的种子储存好,留好家里吃的粮食,剩下的就可以根据家里的经济情况换钱。
刘饶狠狠心花三十钱买了一吊肉,带着三个孩子去拜访村老,一路上都是普通人家,基本以五户相邻为一组,各自聚居分布在村庄内,村老家中明显要比一般的家里富裕一些。
见到刘饶带着孩子前来拜访,村老正在屋内对着门口的树下看着书简,见到堂外站着人,定睛细看后笑着让其进来,问刘饶有何事。
“张老,您老是村里识字的贤者,我想让我这几个孩子能跟着您老认认字,要是能读书就更好了。”
张老听罢抚须微微点头:“刘饶倒是有远见,知道让几个孩子认字读书,在这南易村可不多见啊。”
刘饶听罢挠了挠头:“嗨,是丰这孩子说自己要读书识字。”
张老听罢十分意外:“哦?是这小子要读书识字?你这小娃娃怎么知道读书识字啊?”
“丰儿,张老问你话呢。”
“张老,刘丰生于农家,想通过读书识字,让家里过得好一些。”刘丰只能这么说,自己想要日后成大事,总不是大字不识一个,也不能说识字是为了做大事,这不得把这张老头吓着。
“可是识字并不能为你这家里带来什么啊?”
“只要能识得字,读得书,日后便少不了机会。”刘丰幼稚的目光中带有坚定。
张老听到这话十分惊讶,这孩子不是一般人,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番言语,或许是个大才。
刘饶走上前将一束肉敬了过去:“张老,烦请教导三个孩子识字,刘仓,刘丰,刘盈。”
“唔?怎得如此客气?仓廪丰盈,三个孩子名字寓意倒是不错。”
“应该的。”
“张老在看什么书?”刘丰看着张老手里的书简。
张老笑着递过来书简:“怎的,想看看老夫所看何书啊?你这小子还不识字,如何懂得?”
刘丰丝毫不惧,书有啥看不懂的,好歹受过高等教育,结果书简打眼一看,是有点蒙,这尼玛都是繁体字,这是小篆吗?
不对,应该是隶书,是有不少字自己还能认出来,抓紧翻到第一页看看吧,说不定能认出来。
东汉时期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儒士学子手中都会留有摘抄的经学。
刘丰认真的翻过去,终于找到了自己认识的篇目,张老手中的应该是批注摘抄的版本。
“张老,此乃尚书也。”刘丰神色胸有成竹。
张老正笑呵呵的看着刘丰翻书简,当刘丰脱出而出时,抚须的手立刻停住了,十分惊讶:“什么?丰你小子如何知晓此乃尚书?”
刘丰合上书,对尚书知之甚少,腹中仍留存几句:“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张老,是也不是?”
张老大惊:“是也,禹贡。”
刘丰不仅知道尚书,竟然真的说出了尚书里的内容,这令他十分意外,他怎么会知道的?刚才看过记住的?神童啊,记性惊人,不对啊,他怎么识字的?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张老连连点头:“此乃牧誓篇。”
“别的就不知道了。”
“奇哉,你这小子如何识得字又记得尚书?”
刘丰笑而不语。
“好,刘饶,你这三个孩子就跟着老夫学识字吧。”张老啧啧称奇,有点意思,可以教他读书识字。
刘饶大喜,也不知道刘丰这家伙跟张老说的什么,张老就同意了,能跟着张老学识字总归是好事。
“多谢张老,明日我便让三个孩子自己过来。”刘饶面色微红,有些激动。
张老呵呵笑着看刘丰:“今天田里无事,便让他们三个在这里待着看看。”
刘饶当然求之不得,连连点头称说好,随后自己独自离开。
“你这小子,有些神秘。”张老看着十分高兴的三个孩子,指着刘丰点了点。
张老给几人简单的册子教他们识字,果然发现了刘丰的不同,刘丰竟然基本上都认识,就是有许多字写法上不通。
兄妹三人百年开始跟着张老学认字,刘丰将学会的再教给哥哥及妹妹。
张老的藏书也不多,都是些手抄的,没过多久就都让刘丰抄去了,张老十分确定刘丰绝对是奇才,识字快,把自己的书简都记下了,可惜自己学识有限,无法再教给他更多,但多年的阅历却是让刘丰学到许多。
此后,刘丰兄妹三人一有空闲就跟随张老学习读书识字,不亦乐乎。
“张老,你平时说话怎么不之乎者也的?一点都不学者。”
“行文和白话总归是不一样的,天天之乎者也的,在这村头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卖弄什么学识。”
“那也就是说,雒阳的文人说话都之乎者也喽?”
“大抵是的,毕竟老夫也没去过雒阳。”
“张老,怎么样才能举孝廉,举茂才?我又读书又识字,能不能行?”
“想得倒美,跟你有什么关系?都是大族的子弟才行。”
“唉,张老,寒门真是难啊,像我这种大才岂不是屈才了。”
“寒门?你小子可不配称寒门,寒门是那些没落贵族,你也就是个草民。”
“额……”
“张老,你就这几部经集,我都读完了,能不能再整几本去?”
“你说的简单,老夫一生就这些藏书,你给我整去啊。”
“张老有兵书吗,我要研究兵法,统兵打仗!”
“……又不是大族哪能有兵法存家。”
“张老,你说我举不了茂才,能去县里讨个差事吗?”
“想得美,没有乡亭的批准,哪都去不了。”
“啊?还不让人出门啦,太过分了。”
“张老,你知道啥是三老不,我看你行,你努努力混个三老,把我也带出去啊。”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三老即为乡长。
刘丰望师成龙,给张老干沉默了:“看你的书吧。”
“张老,村里有谁精通武艺啊,我想习武啊。”
“拉倒吧你,饭都吃不饱还习武。”
“两码事,将来打起来,我能文能武,肯定能做将军,总不能做一辈子前面冲锋的士卒。”
“倒是有些道理。”
村子里多年没有走出过一个像模像样的人物,刘丰这小子行为举止非常人也,十分不凡,还真有可能成就一番。
“都说君子六艺,你会射、御吗?教教我呗。”
“额,老夫也不精通。”
刘丰可不能荒废年少时候,这可是打底子的关键时候,日后定有用处,不说练成关羽张飞这种万人敌,起码得有点武艺傍身。
村里还真有戍边且参与过战事归来的人,张老让刘丰向其讨教,刘丰高兴的窜到村那头,没想到这李叔还是个步弓手。
“大叔,你这有弓吗,能不能带我练练射艺?”
“这,家里怎么会私藏弓箭。”
“那大叔你会骑射吗?”
“自然不会。”
“奥,那大叔阵战武艺如何?教授我一下呗。”刘丰呲着牙笑嘻嘻的看着眼前这位憨厚的大叔。
看着眼前的刘丰,这戍边回来的大叔笑着点头答应:“好,但是我也只是于军阵中学的,并不算精通。”
“唉,大叔能从边疆杀回来就极其厉害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刘丰白日里跟着修习军阵搏杀之术,说是军阵搏杀,无非是一些简单的刺杀之术。
刘丰拿着个杆子当矛用,做些捅刺的行为,但刘丰还是想要学射箭,又让大叔把射箭的注意事项告诉自己,平日里锻炼臂力,再增加一下身体的耐力。
两人能教给刘丰的东西都不多,学了月余时间,刘丰便无所可学,只能将功夫放在日常的生活中,刘丰又将学来的知识每日与兄妹教导传授。
一家三兄妹,倒是都识了字会读书。
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食物也有限,除了日常的耕作还有他们的训练消耗体力,粮食一时间消耗量也大了不少,但刘饶夫妇从未因此而限制他们吃的粮食。
没过多久,村里便来了收税的属官,从各家各户一一征收赋税,他们不直接收粮食,而是收取钱币,让百姓们将各自收成的粮食变卖为钱币再交税。
根据户策的统计,挨家挨户征收相应数额的赋税,正如刘饶夫妇说的那样,交完税后,家里就剩七百钱了。
不过田地除了种麦之外,还能在夏末种其他的作物,对于这些,朝廷不再额外收取赋税,因此不光是一季的收入,除此之外,还能够有其他的手工业可以获得收入。
刘丰既然从现代来,就不能让家里还这么穷困,在张老那里得知今年是熹平四年,即175年,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离甲子年还有九年,也就是说自己还要等九年才到黄巾起义时期,那就是中平元年184年。
在这九年内,自己不仅要带领家庭走向富裕,还要习文修武,别说日后遇到刘备了,起码得撑到见刘备的时候,不然没等到见刘备,自己嗝屁了,那还玩什么?
首先的任务就是想法子出县,出不了县怎么找刘备?出县就意味着脱离田地,要想脱离田地,必须要当地的批准,要么有财力,要么有学识。
想要和村子外面联系上,只能通过村老,村老是可以进入县乡亭内的。
没过多久,张老果然给刘丰带来了好消息,亭长缺个文书郎,之前这文书郎是驿吏担任的,如今这驿吏前去填补乡内驿吏的空缺了,亭里就空着了,村内的老人自然不会去做,青壮又不识字,张老第一时间想到了刘丰,向亭长推荐了跟随自己学习的刘丰。
刘丰听到后十分高兴,立刻便应下,就这样刘丰得到了极其难得的公家差事,不是驿吏,而是文书,驿吏是正经的驿站官员,承担着重要的传信事务,文书则是地方自找来。
家中万分庆幸,没想到刘丰还真能在亭里混个行当。
虽说跟正儿八经的官吏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至少这是能从田地里脱离出来,刘丰还要抓住这次机会,看看能不能更进一步到大地方。
亭长见刘丰如此年少十分惊讶,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识字的可没几个,亭长也是个厚道人,给予刘丰每月二十钱作为薪饷,也能够为刘丰解决一定的家庭负担,毕竟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挣上薪饷了。
刘丰有了这部分薪饷,农忙时刻为家中忙碌,带着兄妹二人识字习武,借助在亭里的机会,刘丰为家里购买了鸡崽,家里也养起了鸡,畜牧业也是百姓的收入支撑,通过乡亭向外贩卖,甚至能够运到县里,卖出更好的价格。
刘丰家的日子,也逐渐从当初饿晕变成有些余钱的地步。
时光荏苒,刘丰在这种生活之下,度过了五年的时光,适应了汉朝的生活,彻底了成为了汉朝的农民。
家里过年之时也有钱能够宰鸡开荤,刘丰也终于不用天天吃青菜吃的脸都绿了,更是有充足的粮食吃饱,乃至于作为锻炼习武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