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魏 第72章 讳

作者:不改其乐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8 22:23:03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崔祎见状,立刻再次行礼。

他连一眼都未瞧那玉器,心里却清楚,对方和自己都对于赠物这类事并不在意。

这是一种态度,而且他也只有此刻才能获得这种态度。

因为很快,他被先帝改封为清河王的消息一旦传出,他与太后之间便再无转圜的可能。

他今夜所行之事,于悌上已是极损,若再失了孝,那于此世便几不可被视之为人了。

他不知道太后此时作何想,也许是在讽刺吧。

眼前这少年,若不是其长袖善舞、左右周旋,自己的长子与次子也不至于落得那般凄惨下场。

虽说她也盼着三子能够继位,却绝非以这般与阉人合作的方式。可她对此又无可奈何,也不愿与武陵王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致使阉人有机可乘。

于是,这位被崔祎坑得够呛,却还得勉强维持体统的胡太后,稀里糊涂地成就了崔祎的名声。

崔祎缓步下殿,旋即将胡太后所赐器物展示给左右,众人纷纷夸赞,他也希望自己的孝名也能随之传扬。

.......

而后,崔祎前往生母所在的偏殿。

他早已决定,待洛阳周围局势平定,便要荀参同生母归省。

只是当下局势动荡,实在难以周全。

此刻,崔祎无需再做掩饰,望着眼前的生母,他黯然泪下,连称;

“孩儿死罪,竟让娘娘为孩儿操心至斯”。

回应他的,是一道温柔怜爱的目光。

崔祎伏地再拜,久久不起。

这时,只听帘后有年轻妇人低低声响:

“吾儿壮也。”

崔祎紧扣双手,眼角微湿,这些日子潜藏心底的担忧,此刻再也无需遮掩。

时间缓缓流逝,诸多话语在心头翻涌,有的深入心扉,有的到了嘴边,却终究未曾吐露。

他向荀氏细细交代了计划,待局势平定,便接她归省,又计划让王宝前来照应周全,还增添了数十名精壮忠心的护卫。

虽说鱼思贤定会暗中照料,毕竟其作为既得利益者,不可能希望局势剧变,可崔祎还是更信任自己安排的人。

......

玄夜微明,曙影渐黛。

众公卿,宗王拥新天子于先帝灵柩前即位,中常侍鱼思贤宣读群臣拟好的诏书,众伏拜称万岁,补上了这一道程序。

随后,前往宫中告太庙,众臣依礼制,在太常少卿郑世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向刚继位的天子郑重行了君臣大礼。

这等待遇,如今被囚禁在永宁寺的崔弘都未曾享有过,真不知他此刻心中作何感想。

而背刺了崔弘的鱼思贤,依旧保有崔弘授予他的一切权柄,如剑履上殿等特权。

鱼思贤野心勃勃,既然无法入驻中枢,便打算趁士人集团势力薄弱之时,采取非常手段直接架空台省权力。

于是,在满朝文武的见证下,新天子崔远先诏曰;

“朕尝闻先汉之宣帝御极,为宽天下而更易其名‘病已’为‘询’事,后,汉统遂有孝宣之治。”

“今欲效其义,自即日,易御名为‘逺’字,使民间但用‘远’而不避,郡邑山川,一应如事;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众皆称万岁,俱都暗自松了口气。

崔逺又设立枢密使一职,任鱼思贤为枢密使,责可在新天子与台省之间传达诏书。

此举让许多公卿极为不满,一些激进者将愤怒的目光投向荀参和神色平静的崔祎,认为自己被这二人集体背刺。

但这既定结果依旧堂皇地被推进,许多大臣们虽心有不甘,可他们既已走到这一步,本质上已默认了结果。

即便想反悔,也得先离开朝堂再说,而当下京城中的局势以及己方势力的状况,都不允许立刻做出改变。

正因如此,计划得以一步步施行,毕竟众人都已承认崔逺的合法地位。

其实这些大臣心里或多或少都明白,自己需要让出部分利益,只是向来不愿接受这种妥协罢了。

此时,无论是他们能倚仗的尚书左仆射,还是武陵王,显然都已默认了这个结果。

随后,鱼思贤拿出的先帝遗诏,直如同掀开了太极殿之顶一般。

“清河之号亦可封授乎?”

“国朝无此例也。”

“此真耶?伪耶?”

“若为真,咄咄怪事皆可解矣。”

“先帝病笃前嘱其人出阁,莫非早有此计?”

“先帝宁欲使其承祚哉?”

“如此,置....于何地耶?”

小声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终于汇成狂澜。

众公卿脸上表情之惊骇,更是全然不顾了礼制。

在场权做垂帘听政的太后,脸上表情已是险如寒霜。

而天子崔逺,面已尽赤。

不少人心思开始波动,暗自揣测未来可能因此发生的诸多事宜,也有人不免在心中盘算,那个阉人鱼思贤究竟想干什么?

他与武陵王,现在该称其为清河王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他们难道打算不顾刚扶持上位的天子,要做出这种事?

只因为这“清河王”的名号实在太过惊人。

在政治层面,名号往往能引发诸多联想,这个名号足以让无数人产生强烈联想,而产生联想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承认其权力,毕竟权力与名分本就紧密相连。

群臣之首的尚书左仆射荀参身子纹丝不动,似乎早已猜到这个结果,也可能是入殿之前,经过身旁的崔祎对他做了某种暗示。

此刻他面容平静,思索着如何为身份变为贵不可言甥男争取更多好处。

毕竟在这份众人已不太怀疑真伪的遗诏中,只是吩咐将武陵王改封为清河王,并在清河郡划出王国,但具体食邑户数尚未确定,荀参便打算据此争取最大利益。

此刻只是将遗诏宣告,便已让所有人震惊不已。

尤其是那些原本打算朝会结束后私下串联,想给崔祎,荀参这两个背叛者一点教训的公卿们,更是全然忘了这回事。

看来清河王虽说有些事做得不太地道,但确实具备了被效忠的法统。

况且,有些事做错了,那他们不正可以用来当做匡正清河王的动机吗?

既然如此,似乎也没必要把事情做绝,这便是那些投机者的心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