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老伯心里清楚,他这一生经历过太多的坎坷与磨难,而这个科举制度的出现,意味着他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谢仲元,这个名字在年轻人们的谈话中频繁出现。
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老汉,曾经有过一个不平凡的梦想。
他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为国家效力。那个时代世家大族势力庞大,科举制度被他们视为威胁,最终被废止。
谢仲元曾深受打击,但他并未放弃。他坚信自己的才华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
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希望逐渐破灭。他知道,这一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了。
就在他即将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年轻人们的谈话。
陛下下旨开办科举的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耀在他的心头。他的梦想似乎又有了实现的可能。
他激动得不能自已,这个时刻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知道,这个科举制度的出现意味着时代的进步,意味着他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忍不住放声大哭,那是喜悦的泪水,也是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对于谢仲元来说,这个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他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店家谢仲元突然发呆之际……
那几名年轻人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将他扶住,按照乡间的急救土法,一人掐人中,另一人则忙不迭地戳他的脚心。好一阵忙碌后,谢仲元终于悠悠醒转,他见状满脸歉意地向几位年轻人赔笑,并迅速转身进入后厨开始准备吃食。
这顿饭却让他们等待了许久,几个年轻人不禁面面相觑,心中疑窦丛生:这家破败的小酒馆该不会是个黑店吧?先是店家莫名发呆,现在又迟迟不上菜……
正当他们胡思乱想之际,谢仲元端着几大盆面条走了出来。原本说好的一人三两面条,结果每个面盆都大得惊人,至少有一斤的量。更令人惊讶的是,面条上满满铺着新鲜烹制的肉食,香气扑鼻。
几名年轻书生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老人家,这……这面条我们可付不起啊!”
那位先前与谢老汉聊天的汉子同样一脸愕然:“老谢头,你这是做什么?”
谢仲元爽朗一笑,挥手示意大家不必担心:“哈哈,各位尽管放心享用,今日这顿算我请客!”
一名年轻人看着谢仲元满是皱纹的脸庞和桌上堆满美食的大面盆,疑惑不解地问道:“店家,你是不是也要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谢仲元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没错,我也打算去长安试试身手,这些面条就当作是对你们为我引路的酬谢。只要诸位行个方便,一同前往长安即可!”
谢仲元已经决定,他要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消息一经交换,这群年轻人立刻与谢仲元结为知己,毫无年龄隔阂。
原因显而易见,他们的内心此刻共享着同一种感受。
陛下,真乃圣明之君!
古之尧舜,亦不过如此!
与此同时,
整个大唐,乃至无数寒门学子,都与谢仲元持有相同的计划,举国欢庆!
然而,也有对此事持有异议之人……
例如,长安城内的某些人……
……
李二麾下拥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团队,以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为首。他无需像东汉桓帝、灵帝依赖宦官集团来掌握信息,通过这个团队,他能迅速了解到民间对新政策的反响。
深夜,甘露殿内灯火通明,李二看着手下的重臣们个个面色凝重,忍不住打断了他们的谏言:“你们都别这么紧张兮兮的,百姓欢喜就那么吓人吗?你们说得都没错,但今夜朕不想看什么奏折。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你们几个要是不喝趴下,谁也别想出宫!”
魏征等人相视一笑,虽心中无奈却也理解李二的少年心性,这正是他们愿意追随这位英主的原因。
而作为兵部尚书的杜如晦却坚持原则,拒绝了李二的饮酒提议:“陛下,正因为这是关乎国运的大喜事,臣岂能坐视不理,让好事半途而废。”
李二自然明白魏征所指为何——如此大规模的变革,各路世家定会有所动作。在他看来,隋炀帝虽然做了不少自己也曾设想实施的事情,但他之所以被称为昏君,并非全无道理,而是因为他行事鲁莽,不够谨慎,导致国家动荡不安。因此,李二并未呵斥或强行挽留杜如晦,毕竟他是团队中负责军事安全的关键人物。
“好吧,这些事情就交给你去办。”李二沉声说道。
杜如晦应声道:“是,陛下。如有半点差池,臣愿提头来见!”不同于朝堂上的严谨有序,杜如晦说完便大步流星地离开了甘露殿,没有多余的客套。
两人虽然没有明确说出“这些事”具体是什么事,但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就是要防范世家趁机作乱。
李二目送杜如晦离去的身影,内心不禁有些紧张。毕竟,大唐建国不久,前车之鉴不远,隋炀帝只因几道诏令就使得天下世家纷纷揭竿而起成为反王,这样的教训让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同时,在长安城南的一片坊区中……
虽然外表看似寻常,但内里却金碧辉煌,堪比皇宫内院。这片坊区居住着大唐当今的几大世家话事人,其中既有身份显赫者,也有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尽管在五姓七望之中,并非地位最高的都留在长安做官,而是那些中坚力量活跃在此。
此刻,坊内几位老者正在聚首商议,身边簇拥着美貌婢女,包括一些色目面孔的绝色佳丽,她们各司其职,或捶腿捏肩,或斟茶倒水,美艳程度稍逊一筹的则负责打扫卫生等杂活。
“李家小儿,唉!”一名老者长叹一声,引得其他几人也紧锁眉头。
“崔兄,这李二小儿怎么突发奇想开了科举?前朝隋炀帝因科举而亡国的教训他难道不知?”另一名老者不解地问道。
崔姓老者微微一笑,答道:“王兄所言有误,李二此举实则是收买人心、沽名钓誉,意在对我等家族的田产有所图谋。”
众人纷纷附和,痛斥李二昏庸,动摇国本,似乎忘记了正是他们的支持才使得陇西李家能够坐上皇位。他们质疑李二为何敢开科举,让这些底层百姓有机会接触圣贤之学,难道不怕再次引发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