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奋战录 【正版无广】第46章 商道在手又如何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2 00:50:56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在上次讨论商国税收分配的会议上,费仲与尤浑得罪了子秀,差点被子秀给杀了。这次再讨论税收,两人都不敢再出现在朝堂上。

在讨论中,王廷大臣与诸侯们明显反对增加税收,没了费仲与尤浑这两个嘴替,纣王感觉压力大了不少。

矛盾并不是私下的,而是公开的。如果只是从纸面上计算,15个亚旅的步兵以及9个亚旅的骑兵,商国完全能够拿出相关资源。

然而亚旅是常备军,把24000完全脱产的精锐常备军都放在商国都城朝歌,就足够吃空朝歌的粮仓。

再将每一次作战前的集结,以及战后的赏赐考虑进去。还有人员伤亡的抚恤,以及动用属于诸侯的师氏部队,商国都城完全承担不了这样的重担。这就需要各地诸侯通过上贡的方式承担一部分支出。

上贡的方式也存在问题。战争并不在朝歌展开,而是在商国边疆进行。这几次战争,作战部队后方的诸侯们要提供大量的粮草物资。所以诸侯们要求减免明年的上贡。

这要求不过分,但是组建更多部队需要物资,大规模作战同样需要物资。诸侯的上贡对大商王廷来说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

大商王廷中的讨论,并非好人与坏人之间的斗争。而是基于大商上层政策所导致的,王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斗争。正因为如此,斗争才格外的不可调和。

子秀作为大祭司,诸侯们都私下拜访子秀。不少诸侯还直接给子秀跪下,请求大祭司高抬贵手,放过他们。

若是以前,子秀只怕就要把这帮家伙们给撵出去。但是知道这些诸侯承担的沉重赋税后,子秀也不太能干出这么冷酷的事情。直到苏国国君苏护亲自上门拜访后,子秀才终于忍不住要爆发了。

最初的交谈还算礼貌客气。直到子秀说出:“商路通畅后,大商会好起来。”

苏护听了这话,一脸的愕然。过了一阵后,苏护看子秀这话是发自真心,才用一种不解的语气问道:“娘娘,商路通畅后,还有什么要经过商路?”

子秀听到这话,只觉得苏护实在是胡言乱语。之前大商实力衰弱,导致了四方诸侯不服王命。不再上贡,商路中断。现在只剩下西方的周国还没有被击败,四方商路中已经有北,东,南,三路畅通。

即便大商刚打通商路,不至于立竿见影。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如苏护所说,没有货品在商路上往来。

苏护并不怀疑大商的大祭司子秀的军事实力。这些年子秀东征西讨,战功赫赫。但这些战功也没有让苏护更尊敬子秀。

商王子受本人绝非庸才,也多次亲自率军讨伐东夷,每战必胜,未逢敌手。

在苏护看来,子秀与她的大侄子商王子受一样,都是只懂得使用武力征服的暴虐之人。

若非苏护知道自己是真的打不过这对姑侄,是真的不想跑来朝歌向两人陈说利害。

苏护不喜欢兜圈子,便直接说道:“娘娘,臣曾在归藏馆听贤者讲述百年前大商盛况。然而臣曾与贤者巫硕谈论变化,如今,各地凋敝,诸侯皆是勉强为生。并无货物交易。”

子秀也听过此类说辞,她觉得这就是那些人胡扯。终于很不客气地开口道:“是无货物,还是不想交易?”

苏护盯着子秀答道:“娘娘,确实无货。”

子秀也懒得再说什么,挥挥手命道:“送客!”

苏护也不纠缠,起身便走。走出正厅后,他还是转头回来,对子秀大声说道:“娘娘,无货便是无货。若是有货物可交易,诸侯不会不做!”

子秀转过头,不搭理苏护。她此时觉得,这税,是得加一加了。

与大商国都朝歌相比,大周国都镐京更冷。在镐京的王宫里,周王姬发为首的高层围着几个火炉,正在准备听姬信论策。如果没有火炉的话,周国王廷里面是真的冷得坐不住。

周王姬发有些搞不明白他所仰仗的弟弟姬旦为何去了趟潼关后,就突然改变了看法,极力举荐起庶弟姬信。

姬发现在对姬信的看法的确好了许多。此次洛地之战,姬信的确有功劳。虽然战功不显,也没能烧了孟津浮桥。姬信至少把商军给吓得不轻。

除了战场上的这点虚张声势的功劳,姬发觉得姬信训练骑兵的功劳要大得多。此次若没有5000骑兵,周军在洛地之战会输得很惨。

虽然此战失败了,但是姬发的确觉得应该给姬信一些封赏,也可以提拔一下姬信。

然而姬旦要的提拔却是将姬信纳入高层,让姬信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这个要求与姬发的想法相差太远。

姬发即便面对牧野之战与洛地之战的两场失败,也没有改变自己伐商的决心。而伐商就必须得到善于管理政务和外交的太宰姬旦的支持。

虽然姬发很不愿意接受姬信,可为了稳固与姬旦的关系,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姬信一次机会。因为除了姬旦之外,姜子牙也很支持姬信。

姬信此时也有些激动,却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激动。如果是半年前,姬信相信自己肯定要兴奋到手足无措。但这半年中,他学到了太多,尝试与经历了太多。以至于回想周国这些年的政策之时,竟然觉得自己大概看明白了。

正因为明白了,所以姬信看到了周国政策中的优点,以及不足。其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哪怕是贤明如姬旦,也没有真正搞明白大商兴衰的根本。

用王浩然的话,“周能顺天命,却不知天命。”

开始接受这些认知后,姬信觉得王兄姬发那审视的目光,都不能让自己如以前那样浑身不自在。

姬发也感觉姬信变化不小,尤其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是姬信以前从没有过的。而且这种自信甚至让姬发都感觉到了些许压力,姬发也不由得对姬信郑重了一些。

“信,言之。”姬发命道。

姬信躬身行礼,然后开始侃侃而谈,“黄帝战蚩尤……”

王浩然通过姬信告知周国高层,在流传下来的说法中,蚩尤能够呼风唤雨,只要雨够大,蚩尤就占据优势。而黄帝靠天女魃,让天维持干旱,从而逆转了战局。

如果把这个传说中描述的因果关系反过来,黄帝与蚩尤都受制于天气影响,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另外的模样。那就是,蚩尤对于常年湿润的气候有非常严重的依赖,而在常年干燥气候下,黄帝则可以发挥出他统领的部落的实力。

王浩然又把中国最著名的儒家唯物主义大学者荀子的《天论》内容拿出来讲。毕竟,给一群封建主们讲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王浩然觉得他们真的听不懂,也无法接受。

而且王浩然对于一群实实在在的封建主,也真的没办法心生敬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这些人唯一能够值得尊重的,大概在于这票封建主们大概也属于文明开拓者,而不是一群躺在祖先功劳簿上吃人的恶心废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姬旦与姜子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在潼关的时候,姬旦要姬信讲述何为“爱人”,姬信讲述的内容就有这部分内容。

此时听姬信再次讲出,姬旦闭上眼,随着姬信抑扬顿挫的朗诵,微微跟着点头,听得心花怒放。

但其他人可就是第一次听到。他们一头雾水,眼中都是迷惑。

姬信则用周国上层能够听懂的话讲述起来。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

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

荒废农业生产而用度奢侈,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富有。保养简略而行动逆时,那么天也不能让人保全。违背礼义正道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吉祥。所以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了,冷热还没迫近就生病了,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

这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然而灾殃灾祸却和治世不一样,这不可以怨天,因为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

听了姬信的分析后,周国高层们的神色都变了。尤其是没听过这番讲述的高层,可谓神色大变。

这道理并不复杂,也不难懂。但是他们毕竟是高层,每天要接触的都是大量信息。而且这时代的贵族教育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数”,可是真的数学。

在国家运作方面,大周高层们是真的识数的。

姬信则继续分析着商与周之间的战略层面。

大商称王500多年,这500多年中人口增长,同样的土地上,要消耗资源的人多了几倍。

这种局面并非只在大商一国发生,整个华夏文明区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哪怕是天气不变冷,华夏文明区之间的交易也会变少。更不用说随着气候变冷,华夏文明区各国能够获得的资源都在减少。

大周为何必胜,因为大周所采取的政策是强化农业。随着农业的产量增加,大周所控制的每一个地区都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商为何必败,因为商的贸易政策已经无以为继。原本可以通过贸易获利的“商道”即便还控制在大商手中,也没办法继续满足大商的需求。

为了维持之前的生活水平,商道已经不再是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通道。而是变成了大商从其他国家与地区吸血的工具。

所以,只要商没有彻底改变其国家运行的方式与制度,商眼前的胜利只会让商更快死亡。

大周若是想尽快击败大商,就是让大商继续控制商道,让大商去掠夺的力量可以沿着商道继续行动。但是那些可以维持大商运行的资源,必须打掉。

只有如此,伐商才能成功。

周国高层听了姬信的话,全都一言不发。因为他们真不知道现在要说什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