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
乔治向姜哲发出邀请。姜哲一语双关的给出回应。
克里教授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聊起米国的本土艺术。期间,还询问姜哲了解过哪些米国的绘画流派。
姜哲说起自己学习哈德逊画派和米国印象派画家作品的经历。
“米国还有很多绘画流派,虽然其影响力不如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但对于米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比如,波士顿画派,色调主义运动,还有现代主义的几个艺术流派。”
听到这些艺术名词时,姜哲一时反应不及。冷静的回顾自己对米国绘画的学习,想起几位画家,这才把一些画作与具体人物,与这些名词对应起来。
尽管已经对这些艺术流派有了一定的认识,他还是表示,对这些绘画思潮了解不多,虚心向两位教授请教。这么说,也是想避免再谈之前的话题。
两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不同,但是,说起本土艺术,如数家珍。
为了影响姜哲的判断,也希望向他展示本国文化的魅力。
他们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波士顿画派开始聊。
这个流派,是米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画派之一,其代表性画家同时也是米国印象派的先驱。
“因为工业革命的推进,跨大西洋的贸易活动使大量欧洲艺术品流入米国,促进了文化的流动。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时的米国社会对欧洲文化有着广泛崇拜。这种倾向,影响了米国的很多方面。此外,19世纪末期,米国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社会结构愈发多元,民粹主义、进步主义、新政等思想变革共同定义了一个充满动荡和转型的时代,进而在学术界引发了关于民族身份和文化融合的讨论。所以,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米国绘画发展,尤其是哈德逊河画派至色调主义画派的转变,是米国艺术史上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米国绘画的发展,为20世纪现代绘画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乔治·英尼斯与哈德逊河画派第二代画家共同成长,开启和引领了米国色调主义运动。”
姜哲趁着克里教授喝咖啡的停顿时间,坦然的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色调主义。
乔治接过话题。“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精确主义艺术成为米国第一个本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艺术家们敏锐发掘了20世纪米国生活独有的城市景观,并将其归类。加以总结,但这一过程的形成,鲜少被深入探讨。
精确主义艺术家对摩天大楼情有独钟,不止是出于艺术家的主观选择,同时亦反映出一战后米国在成长为一个现代强国的过程中,在欧、美两种文化传统中或延续、或独立、或重叠的关系。”
姜哲边听边考虑,精确主义对于摩天大楼题材的选择,也许是当时那些画家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观察与思考。这一点,是不是与自己的创作思路,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米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米国寻求和塑造国家身份。精确主义是这个进程中的一种文化证据,见证了现代艺术传统与新技术、新事物的遭遇。
精确主义的艺术风格,既是被决定的文化传承,又是主动探索的结果。这些被动或主动的探索,使得现代的感受得以在画面中具体化,展示出鲜明的文化身份。”
欧洲艺术传统与米国的接触,贯穿了米国现代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
在哈德逊河画派之后,精确主义艺术继承并延续了这两者之间有效的互动,彰显本土图示,更进一步的开始超越现实素材的符号维度,在工业时代的观念意识下,催生出对抽象语言的认知。
这些流派,这对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的盛行,以及此后美国现代艺术的内驱式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与可能。”克里与乔治一唱一和,明示姜哲了解这些信息,对他的发展,会有一些启示作用。
姜哲对这些艺术发现的现象与结果,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当然,他可不会在这时候进行争辩。
这一场谈话在愉快的,轻松的氛围中结束,姜哲表示要准备一下回国的。做回国的准备,提出告辞克里和乔治祝他一路平安,表示自己两人还想在这里再坐一会儿。
看着姜哲背着背包离开,克里和乔治回到坐位上,又各自要了一杯咖啡。
“你认为他会接受邀请吗?”克里往咖啡里加糖,用小勺搅动咖啡,同时询问。
乔治没有往咖啡里添加过多的糖。他喜欢苦咖啡的味道。“如果他是一个理智的,对于自己的前途有规划的人,他就会接受邀请。如果他身边有理智的人,也会劝他接受邀请。毕竟,我们给出了最好的条件。
如果他能在这里学有所成,未来不可限量。这里才是他最好的平台。”
“我想来想去,你给出的理由,似乎不足以解释你为什么做这些事。”克里教授问道。
乔治说道:“你应该看过很多人。在纽约名利场中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特别是那些80岁、90岁甚至过百岁的人,依旧在努力,你觉得他们是为什么?”
克里教授说道:“我记得,我们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怕被遗忘。”
乔治说道:“我也怕被人遗忘,尽管你我都写了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忘记。”
克里点头:“无可奈何。那样,似乎也没什么。”
乔治笑了,“我们都看过,在艺术史中,出现的一些恒星式的人物。他们的事情会被人们代代传颂。他们的光芒很难被时间淹没。甚至他们身边的人,也会因为沾染到这些光芒,而被人们记住。”
克里狐疑的看着乔治。“这样的人,很少见,而且我不认为姜哲会是这样的人物。”
乔治说道:“也许在未来,你我会因为姜哲而被人记住。”
“我觉得,你可能看错了。”克里坚持自己的看法。
“拭目以待。”乔治拿起一块小黄油饼干,放在嘴里嚼的咯嘣咯嘣响。
……
姜哲处理好在纽约的事情,没有耽搁时间,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飞行平稳之后,姜哲开始翻阅着一本巴掌大的英文书。这是一本记录米国艺术史的著作。图片不多,更多的是文字论述。
他在与克里、乔治的聊天过程中,听他们说起这本书。
在乘坐飞机前,他买了几本书。
与两位教授的谈话,让他对一些知识,有了兴趣。
这些米国的艺术流派,并不在他之前的学习计划里。偶然听到了相关的信息,就抓紧时间,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
一路无话,顺利回到首都。
在首都机场,他和汪真见了一面。
汪真听过姜哲对此行的描述,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看来,哥大的两位教授都很看好你。如果你的申请通过,我建议你去哥大读书。”
“理由是什么?”姜哲问道。
“我之前对你说过,那里有当今最大市场。你可以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慢慢培养自己的观众。这对你的未来发展,更重要。”汪真的意思很明确。
姜哲明白,汪真是从市场的角度去考虑,不算错。
他表示会慎重的考虑。
回到滨海,姜哲向父母汇报此行经历。
姜毅夫妇也建议他去米国读书。
“理由,这还要什么理由?”徐丽说道:“咱们知道的那些想出国的人,首先考虑去米国。”
“米国是当今第一强国。集中了大量的人才。去那里学习,应该不会差。”姜益说道:“欧洲的艺术虽然很强,但是毕竟是过去的事情。”
父母两人给出的建议,有各自的道理。
姜哲无法解释,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更不可能向他们说明,那些去米国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
随着时间流逝,当去米国这个概念的滤镜和光环褪去,很多人才会知道,有人去了米国,混的也很凄惨。
回到滨海的当天,姜哲没有急着去学校报道。
他打算呆在别墅,哪里也不去,给自己放一天假。
陈嫣来到别墅,陪着姜哲,度过了轻松愉快的一晚。
第二天,姜哲来到学校销假。
销假过程中,学生处的老师和胡老师都询问他参加复试的结果如何。
姜哲只能回答,还要等通知。
胡老师宽慰他,耐心等待。
秦教授把姜哲约到办公室,了解详细情况后。
听到姜哲转述与两位教授的谈话内容,秦教授为了让姜哲不再忧心结果,巧妙的把话题,转到了米国艺术。
姜哲把带回来的几本书也一并拿来。
秦教授翻看着画册,随口说些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波士顿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中,有对华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这些作品经常描绘优雅奢华的室内场景、身穿华国服饰的女性以及具有东方装饰风格的家居物品。”
秦教授看到埃德蒙·查尔斯·塔贝尔都作品《接龙》。
端详片刻之后,继续说道:“我在其他画册上,看过这幅画。你买的这本画册,印的更清晰。”
姜哲已经仔细分析过这幅画,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画家的女儿玛丽和她的母亲坐在房间里玩纸牌游戏的场景,光线透过窗户照亮了玛丽的脸颊和右肩,令她身上的红色衣服格外显眼。这件衣服具有典型的清代样式,领口、袖端和衣襟带有精致的绣花包边。”
这本画册上,还有约瑟夫·德坎普的《皮尔逊小姐的肖像》画家对金色如意云肩和袖口的反光处理,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奢华面料和精致做工。类似的服饰还出现在作品《红色和服》中。这幅画的翻译,出错了。”
秦教授找到这两幅作品。
看罢,说道:“不是翻译错了。人物服装上的白色如意刺绣云肩、大襟、右衽和挽袖,是中式服装的典型特征。画家用和服为作品命名,是对清代服饰的误认。
这种误解,恰好说明,欧洲艺术家和设计师借鉴了咱们国家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但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当时的米国社会,中式衣服以其独特的廓形、精致的刺绣和奢华的面料受到富贵阶层的青睐。波士顿画派画家将身穿华国服饰的优雅女性融入生活场景,正是对当时米国文化风尚的体现。”
两人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从表面上看,这些元素反映了米国上流社会对华国服饰的迷恋,但深入研究作品背后的背景便能发现,拥有学院派身份的波士顿画派艺术家们深受“文雅传统”的影响。
他们通过带有华国服饰的画面,创造了不同于欧洲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范式。”
“波士顿画派诞生于复杂的历史语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米国社会正被一系列重大变革所重塑。米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认欧洲殖民化、塑造自我的民族化,到表现自我的国际化历程……”姜哲在讨论过程中,选用了克里和乔治的部分观点。
虽然,他不认同两位教授的全部观点,但是,谈话的一部分内容,让他觉得有用。
秦教授发现,姜哲出国一趟居然有了一些新收获,就打算另找时间,谈谈对读研的选择。
当然,姜哲收到通知之前,秦教授只是建议他把精力用在毕业创作上。
姜哲明白,当下自己只能等考研结果,想多了也没什么用。
他恢复了搞创作的生活节奏。
在紧张和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滨海艺术学院的学生当中,陆续有人收到了好消息。
“恭喜,签了合同,就有了去向。安心的完成毕业创作和论文。”胡老师在办公室,接待了几个来报告喜讯的学生。
有一个人被某游戏公司录取,另两人的考研成绩很好。
与此同时,姜哲收到了期待已久的通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