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1路公交车总站,候车亭。
十几位等待公交车的乘,正在排队。
姜哲坐在距离公交车十几米远的一处休息椅上,观察等车的乘,以及周围的环境,时不时低头在速写本上,画下感兴趣的形象。
与宝丽拍卖公司签订协议,后续的事情已经不需要他操心。他和秦教授几番交流,基本确定了毕业创作的主题和内容。
这套组画,他计划以公交车站的场景,展现滨海当代居民的生活。
选择1路公交车的总站作为参考场景,是因为这是滨海最古老的一个公交车站。
车站的左手边,有保留下来的两三层的老建筑以及老式的围墙,车站的对面,有一处以小型公园和已经有20年历史的邮票交易市场。
以这座车站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去,分别能看到从城市建立之初一直到今天,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留下的痕迹。如最早建立的小学,电影院,百货商店等等。
当然这些场景,只是背景,更重要的是人物形象。
附近的居民,有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也能看到城市的新居民,还能够看到还没有迁走的工厂的工人。
姜哲在记录这些形象时,联想到不远的将来,某些形象会逐渐在城市中消失,就有一种使命感。通过画笔,记录城市中普通居民的生活与日常举止。他不想塑造英雄,而是展示居民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这幅创作是毕业创作,他希望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细节都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每个头像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真实人物。
这时,一辆公交车缓缓的进站。
原本正在聊天等车的乘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纷纷拿出乘车的月票或者零钱。
“嗤……”气动的声音响起,车子停稳,车门打开。
排在第一位的乘,一个箭步冲上了公交车,把零钱丢进了投币口,然后快步走向自己心仪的位置。
后面的乘一个接一个的上车。
公交司机,提醒着乘慢行或者上车投币。
远处,还有几个不同年龄的人,看到公交车进站,加快脚步向车站奔来。
姜哲快速的用铅笔记录着乘们的动作,表情以及种种细节。
笔划简练,力求表现出不同形象的特点。
当最后一个乘上车之后,这辆公交车里的座位,已经基本坐满。
姜哲站起来,透过车窗玻璃,观察车内乘的表情和动作。
乘们,有的在等待开车,有的看向窗外,有的聊天。
其中有两个中年妇女聊天的声音特别大,姜哲隐约能听见她们的声音。
司机看到姜哲站起来,以为他也准备上车,便刻意等了一会儿。待看到姜哲没动,车站周围已经没有乘,就关闭车门,缓缓启动车辆。
姜哲看着车辆从自己身前不远处经过,努力的记录着乘们的表情,分析着他们的职业,性格,心理……然后记录在速写本上,等到把脑海中记忆的形象都记下来之后,再抬头看向车站。
车站上,又有一个乘,正在候车。
姜哲翻看今天的写生。
他已经在这里写生了两个小时,记录了诸多的形象。每完成一部分写生,暂时没有好素材的时候,他都会对写生作品进行整理,或简单的创作。
他在丰富补充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了拼贴,把所作的写生图像结合,试着把不同职业的人,以及不同的事件,整合在一个场景中,让诸多瞬间融合在一个画面中,
因为人物多,还需要人、物,光源等元素的搭配。
这些整理的过程,会体现在在最终的创作中。
画到了傍晚,姜哲翻看速写本。三个小时的写生,几乎消耗了大半的速写本。
今天又收集到了一些有趣或有特点的形象,不虚此行。
他收起速写本,快步踏上了,一辆公交车。
之后的几天,不间断的写生,让姜哲搜集到了越来越多的素材。他估计已经足够用来充实创作。
因为考研的事情,他不得不暂停创作。
滨海艺术学院。
姜哲推开了胡老师办公室的门。
胡老师看到是姜哲来了,从文件夹中抽出了一张单子,递给姜哲。
“你自己填时间,然后拿去教务处盖章。”
姜哲填信息的同时,向胡老师汇报,准备出国参加两场复试。
“你还申请了几所学校的研究生,不需要去参加复试?”胡老师问道。
“已经不需要了。他们通知我等消息。”
胡老师笑着说:“看来那几所学校通过的可能性很大。先恭喜你。如果有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
姜哲快速填好单子,检查一遍之后递给胡老师。
胡老师检查一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你们班已经有几个人去参加复试。还有人去参加招聘面试。希望你们都能拿到好成绩。”胡老师说了自己在考研的经验。
姜哲对老师的关心表示感谢。
他拿着评价单子,去教务处盖章之后,最后和秦教授告别。
秦教授很理解学生们的难处。“你的创作课题,已经通过。等到回来之后,再抓紧时间完成。”
姜哲的第一站是巴黎,第二站是纽约。
他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时间,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两所学校的复试。
两个星期后,姜哲在纽约哥大,完成复试。
他和克里教授等人告别,一个人离开校园。
克里教授的办公室门被敲响,一个留着地中海发型的男子,走进了教授的办公室。
他开门见山的询问克里。“你认为,姜哲会来读研究生吗?”
克里教授端来了一杯咖啡,放到男子面前。“我们已经把最好的条件给他列出来,他应该会选择吧。”
男子闻着咖啡的香气,缓缓说道:“看来,你也没有把握。”
“我不可能左右他的选择。”克里教授说道:“你似乎很希望他来读书?”
“是的,我希望他来读博士生,我会担任他的导师。”男子抬眼,看向克里。
“为什么?”
“你不也很看好他吗?”男子反问。
“我的确很看好他,但是不是一定要选他。能告诉我,你看好他的理由吗?”克里说道。
“理由有很多。第一,他具备优秀的能力和潜力。这一点要感谢你的介绍,我看了他都很多作品。能看得出来,他学习过很多的名家,而且有能力分辨融合,正在开始寻找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应该是一种综合了欧洲古典大师的精华与现代主义的风格。
他的眼界,他的创造力,对于复杂题材和画面的处理能力,将来有可能达到当代的顶尖水准。
即便是现在,他没有很好的专业的指导,依旧能表描绘心中所想。其丰富程度、精彩程度,毫不逊色于古代大型历史画。”
“既然你这么看好他,我觉得,你们有必要见一面,也许通过谈话能改变他的想法。”克里建议。“我可以帮你约他见面。”
男子想了想说道:“好吧,麻烦您尽快安排我们见面。”
正在逛街的姜哲,接到了克里教授的电话。
两人分开,不到一小时,不知道又有什么事情。
接通电话之后,克里教授询问姜哲打算什么时候回国,接着表示,想给他介绍一位在哥大任教的朋友。
姜哲觉得,克里教授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就答应明天见面。
第二天,姜哲在哥大附近一家幽静的咖啡馆,见到了克里教授以及克里教授为他引荐的,名叫乔治的教授。
这位教授以研究美术史和艺术批评著称,今年54岁,已经是一位博士生导师。
乔治表示看过了姜哲的作品,所以很想见一见。
三人边喝咖啡,边聊,从各自感兴趣的艺术开始漫谈。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卢浮宫的珍藏,鲁本斯复杂的政治寓言与宗教画等等……
乔治在谈话中直接点出,姜哲的油画,特别是描绘人物的艺术语言,明显继承了威尼斯文艺复兴画家丁托列托的风格。
“你猜,我最看好你的哪些作品吗?”
姜哲摇头。
乔治说道:“我看过你的油画和水彩。也看过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你的雕塑。
我给你的作品,总结为几类。
第一类是模仿别人的风格,比如意大利风格,比如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
第二类是唯美风格,你画过一些肖像,融合了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绘画的优点。
第三类是现实主义。我最看好你描绘的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
当然,我不是说你其他的作品不好,但是我认为,你在这个方向上发展,能发挥长处。”
姜哲听到这位教授的观点和秦教授的观点有一致的地方,就虚心请教。
我研究过现实主义的发展。
简单来说,当下所有的现实主义,继承了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艺术,是也就是由库尔贝、杜米埃和米勒所开创的艺术风格。
基本定义是如实描绘眼睛所看到的现实生活场景,不受个人偏见的扭曲,反对夸张的情感主义,作品有较多的观真实性。
但进入20世纪后,因为国家背景的不同而演变出不同的现实主义。
举例说明,以大众劳动生活为主题的苏式现实主义。但这种现实主义包含了很多的对大众生活的诗意想象因而更像是理想主义。尽管苏式现实主义的画面视觉效果相当真实,但它所传达的社会生活内容有较多美化修饰和夸张想象成分。美式和欧式的现实主义,虽然在人物造型或画面形式上多有变形扭曲之处,但其观察生活的立场、态度和眼光能多用批判视角,尤其致力于对社会不公正和阴暗面的揭露,因此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内容相对真实性较强。
这些发展,各有优点也都有问题。
我一直认为,现实主义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可能会因为外部条件的某些变化而时盛时衰,但永远不会过时、消失和灭亡。因为生活永远在变化,表现真实生活的艺术也必然会随之变化,这是它内在的不断更新的成长动力。
不论何种现实主义,只要能基于观立场如实描绘现实生活主题,就不会丧失它的美学与社会学价值,因为现实生活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不息之源,虽然艺术家在描绘生活现象时有立场和态度的差别,但无论批判或颂扬,其实都是以不同方式对社会生活是艺术基础的价值肯定。
这种手法,很容易表现观生活内容。这也是现实主义艺术不可改易的本质。
还有一点很重要,你擅长生动形象的写实手法。有在这方面超越前人的潜质。”
乔治同时突然转换了话题:“姜哲,你认为我说的有一定道理吗?你对于读研究生有什么期待吗?”
姜哲认为,乔治的分析有道理,但不一定全对。对于考研的问题,已经回答过无数次,所以,他用出了公式化的回答。
乔治教授摇了摇头,说道:“这些回答太过笼统,你想听听我的建议吗?”
“非常期待。”姜哲依旧是一幅虚心求教的模样。
“我从事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以从业多年的经验判断,以你现在的艺术水准,无论去哪里读研究生,很少有人能在艺术技巧方面,给予指导。你应该也有这方面的感受。
技巧或者说绘画认识的提高,很难由别人教会,更多是由自己的感悟。
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会给你一些方向性的指导。
在我看来,你现在需要的,不是学生时代的学习,而是要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是对过去观念和形式的偏离,是开创。
你需要批评,需要创作方向的建议。
所以,我希望你来哥大读研究生,甚至在未来,能在哥大读博士。
我想,这里能够给你创造最宽松的环境,这里还有最好的市场,最丰富的学习资料,以及最专业的指导。”
姜哲很佩服对方的博学,但没有直接答应,只表示也期待得到对方更多的指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