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城议事厅内。
“元帅,集庆路乃六朝古都,控长江咽喉,据东南形胜。”李善长手指舆图,“若以此为根基,北可伐元廷,南可制陈友谅,王业可成!”(后被朱元璋改名为应天府。)
汤和拍案而起,豪气干云:“打!元军在应天的守将福寿是个草包,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徐达却皱眉:“应天城墙高厚,强攻伤亡必重。不如先取采石矶,断其粮道。”
朱明沉默片刻,脑海中浮现出南宋时期的采石矶之战——金国完颜亮率十八万大军,却败于书生虞允文的一万守军,最终兵败身亡。
他缓缓说道:“采石矶乃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完颜亮十八万大军在此折戟沉沙,我们不可轻敌。”
忽然看向角落的巢湖水军统领赵普胜:“赵将军,若以水军封锁长江,陆路佯攻,可能破城?”
赵普胜抚须笑道:“给我三百战船,十日之内,必让福寿成瓮中之鳖!”
明拍板定案:“好!徐达为主帅,统领全军事务;赵普胜为水军统领,吴良、胡大海为陆军副将。目标——当涂的采石矶!”
朱明回想记忆,在前往码头的路上,有一棵曾救朱重八一命的柿子树,正是树上结的柿子,让朱重八在乞讨时免于饿死。
“哈哈...”,朱明豪情满怀地对众将士说:“当涂小路一颗柿子树,吾之恩人,当封其为凌霜侯!徐达,路过之时将我的战袍披在树干上,以示敬意。”
三日后,巢湖水军顺江而下,直逼采石矶。
“元军已严阵以待,万箭齐发,我们难以登岸!”廖永忠急报。
赵普胜皱眉:“先按兵不动,消耗元军箭矢。”
然而,元军并非愚昧,见淮西水军不再前进,便停止了射击。
“持盾士兵冲锋,火炮支援!”赵普胜下令。
“轰轰!”双方火炮齐发,炮声震耳欲聋。十几艘船迅速向前冲锋,但元军以长枪捅刺、石块砸击,淮西士兵纷纷落水,伤亡惨重。
“重新组织进攻!”赵普胜咬牙下令,心中懊悔自己因近期连胜而轻敌,忘记了“骄兵必败”的古训。
现场指挥的赵普胜、廖永忠、愈通海用等人下令更换队伍,将受伤的士兵撤回后方休整。
不断的轰击,不断的发射,不断的冲锋,不断的落水声。
采石矶依旧屹立不倒,阻挡着淮西水军的进攻。淮西水军的火炮虽能击落部分土墙、石墙,但元军士兵能从后方不断运送材料,修复被破坏的地方。
久攻不下,损失惨重,进退两难。
“让士兵们撤回,我们回去重新制定策略。”赵普胜认为自己必须为这次失败的强攻负责,没有做好水军统领应做的事情。
就在传令兵还未出发时,一艘小船突然横穿江面。船上一名猛士手持盾牌,顶着箭雨疾驰而来:“我将带头冲锋!”
此人正是常遇春。他驾船冲至岸边,主动将长枪伸向元军。元军士兵一愣,随即抓住长枪防备。常遇春借力一跃,踏上采石矶,留下一个大脚印,手起刀落,瞬间斩杀数名元军,为后续士兵开辟了一小块登陆地。
淮西将士见状,士气大振,纷纷高呼:“随猛士冲啊!”
徐达见状,感叹道:“军中皆言尔勇,今日方知真也!”他挥剑高呼:“全军冲锋,随我登岸!”
采石矶陷落后,徐达与常遇春并肩而立,眺望长江。
“常总管,今日之功,非你莫属。”徐达赞道。
常遇春豪迈一笑:“为国效力,理所应当!”
采石矶上,硝烟未散,巢湖水军的士兵们却因争夺战利品而起了争执。刀光剑影间,同袍相向,场面一度混乱。
徐达见状,厉声喝道:“快停下!勿伤及同袍!”他大步走入人群,目光如炬:“今日我军渡江,幸而得胜,当乘胜追击,直取当涂。若仅以财物为念而归,实为盗贼行径!”
他环视众人,语气稍缓:“此次初犯,故不加惩处。一旦攻下当涂,论功行赏者可领取财物离去,军中无阻。但若欲留于我军,必须遵守军纪!”
“吴良,带领我军部队将军中纪律再复述出来!”
吴良上前一步,高声喊道:“陆军部队站出来,背诵三、八纪律,大家一起温习!”
常遇春咧嘴一笑:“吴将军,我们早已背熟,尽管放马过来,谁若胆怯,便是小狗!”
士兵们哄然大笑,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吴良笑着看向自己的老部下:“老刘,你还行吗?”
老刘挺起胸膛:“老大,我们早就背熟了!士别三秋,敢不敢赌洗20天袜子?”
“翅膀硬了是吧?”吴良笑骂,“来,老子和你赌!还有谁要参加?20天!”
“我也要参加,我要看老大输,赌他一个月!”
“还有我……我……”淮西军的士兵们纷纷举手,都想看到自己长官出丑。
采石矶上掀起一片背诵声浪:“……不损害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
采石矶一役后,当涂城已无力抵抗。胡大海率先攻入城内,元朝总管被斩杀,平章完者不花和达鲁花赤普里忽里未及交战便已逃遁,当涂随即投降。
徐达发布告示,在城内广泛张贴,宣布禁止掠夺、释放奴仆、分配土地等政策,尽收民心。儒生汪广洋与陶安以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前来投效。
徐达下令:“传令全军,休整三日,随后直取集庆路(南京)!”
他布置具体任务,命吴良、耿君用、余通海为南路军主将,由张龙、郭英、吴勇等人协助,清扫南京外围的溧阳、溧水、句容三座城。攻下后,三人分别驻扎在三座城内,阻挡前来援助南京的元军。
“我和常遇春、胡大海、廖永忠、赵普胜、胡惟庸从北路进攻,穿过江宁直取南京。”
“遵命!”各将领领命而去,士气高昂,誓要一举攻下南京。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在徐达的指挥下,北路军与南路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将南京城紧紧包围。
徐达凝视着南京城那厚重的城墙,评论道:“这城墙高耸而险峻,中间的夯土坚实,雄城也。”
城内守将福寿(蒙元色目人御史大夫)此刻也陷入犹豫:“时势为何如此?”
“大人,我们该如何是好?”副将瑶军焦急地问道。
福寿沉默片刻:“传令下去,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守卫内城。派出信使,与徐达谈判,看看能否争取到一线生机。”
康茂才向福寿传达了士绅们的忧虑:“大人,城内士绅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啊。”
福寿召集城中的士绅,亲自进行安抚:“各位都是有功之臣,食君之禄为君担忧。一旦城池失守,各位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城内百姓都看在眼里,不知各位家中能存几人?”
士绅们忧郁地回应:“我们听从大人的指示。”
福寿继续说道:“城外的反贼虽强,但我军并非毫无胜算。”
城内百姓有何反应呢呢?早就喜盼王师啦!
以下面两人态度说明:
孙炎轻声询问杨宪:“希武兄,淮西军已经包围了南京,你心中有何打算?”
杨宪首先叹息道:“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孙炎接着说:“我听说淮西军的统领是元帅,广施仁义,乃王者也!如今已经占领了濠州、滁州、当涂等地,我们之后是否应该考虑加入他们?”
杨宪提醒道:“不要说这些话,小心隔墙有耳,如果有人听到我们的对话去领赏,我们就陷入危险之中。心里明白就行。”
与此同时,徐达发起总攻:“进攻!”
福寿死守城墙,但终究不敌。徐达亲率精锐,趁乱从西侧攀岩而上。当守军发现时,云梯已搭上城墙。
胡大海率先攀上城墙,杀出一片血路。紧随其后,常遇春也登上城墙。第三位登城的是一位尚不为人所知的小将——蓝玉,他是由姐夫常遇春引入淮西军的。
“杀!”徐达身先士卒,长矛挑飞守城千户。吴良带人撞开城门,集庆路外城陷落。
常遇春前来报告:“主帅,末将已成功擒获南京主将福寿!”
福寿面色惨白,全身颤抖。他意识到自己已无力回天,决心以死殉国,然而手中的刀却迟迟无法落下,最终被擒获。
常遇春厉声命令:“跪下,这位是我们的都督。”
“杀了!”
主将被杀,内城被破,集庆路拿下!
濠州,李善长匆匆来报:“元帅,大胜!刘福通密信同时而至,愿以‘吴王’之名共建盟约,宋吴之盟,换我军支持大宋(韩林儿)北伐!”(杜遵道被刘福通所杀。)
朱明冷笑撕信:“何须他承认!刘福通以为我是三岁孩童?他不过想借称王之名,让我在南方与陈友谅两败俱伤!”
马姑娘轻声道:“重八,将士们浴血奋战,若此时称王,恐遭各方忌惮。”
朱明握紧她的手:“妹子放心,我要的不是虚名。传令——集庆路改为应民府,开仓放粮,应民府百姓免赋两年!”
十日后,应天城头竖起朱字大旗。
称王大典上,李善长高声宣读《告天下檄》:“元政不纲,生灵涂炭。今奉天倡义,立应民府,拯万民于水火……”
朱明接过诰书时,马皇后与儿子朱标站在一旁。朱明当众将其置于案上,转而举起一把剑:“朱某今日立誓——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群臣震动,百姓欢呼如潮。汤和低声对徐达笑道:“元帅这招妙啊,比檄书更得人心!”
庆功宴上,刘秀凑近:“元帅,收到一支冷箭,箭杆上绑着密信。”
“这字迹……像是陈友谅的笔法。”马赵普胜凑近看密信,蹙眉道。
上面写着:“一战定乾坤!”
当夜,探马来报:“陈友谅吞并南方各省,自称汉王,三丁抽一,率六十万大军顺江东下!”
朱明站在城楼远眺长江:“来得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