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曹公在《红楼梦》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写到林黛玉倚栏含泪闷坐生气时,特意提及这个时候乃是二十四节气之芒种时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曹公何以如此大费周章地提及芒种节呢?

一、可以素描红楼女儿在大观园喜迎入夏时节的生活场景

曹公提及芒种后,紧接着极为细致地描绘了红楼女儿在大观园无忧无虑生活的场景。她们无暇深度去想芒种节气有关祭祀、饯行方面的风俗以及节气背后隐隐约约的那份伤悲,也没考虑到芒种大忙季节的辛苦情形,而只管把芒种当作与寻常一样,是玩耍快乐的时候,一个与花争艳的普通日子。

章回中如此写道: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子,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上这些物事。一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扮扮得桃羞杏让,燕炉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女儿们在大观园里为花神饯行的情形可谓别开生面,好一幅明媚的丽人游玩热闹图。

这其实是曹公明面上勾勒的画面,一份期盼罢了:要是红楼女儿一生都能这样,五彩斑斓地过着美好而阳光的幸福生活,多好!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化的向往。

三世而衰、五世而斩的贾府不过百年望族而已,哪有可能长期实现这样美轮美奂的生活场景?天真、浪漫、单纯,于绝大多数的红楼女儿而言,不过是某一个时段的特质,很多时候只能是记忆深处的一抹温柔罢了。

由此,曹公把红楼女儿过芒种的快乐痛快地描述后,便笔锋一转,引出芒种节另外的经典故事。这一喜一悲的视觉转换场景,让读者不由得用心去感悟他所写芒种节的玄外之音。

二、植入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最有深意的经典情节

就在红楼女儿们在芒种时节快乐地为花神饯行时,独有《红楼梦》中的女一号潇湘妃子林黛玉与众不同,唯有她感知到芒种风俗里暗含的那股浓浓的悲意:

春天将逝,百花凋谢,花神也将离去,哪里还有明媚的春天呢?

由此,曹公在章回的最后特意植入凄凉的黛玉葬花情形。因林黛玉在芒种前夜去看望《红楼梦》中的男一号怡红公子贾宝玉,丫环晴雯没有开门,便错疑是宝玉故意指使有意躲她。在心情郁闷之下,林黛玉便在这芒种饯花之期的应景时节,一边将残花落瓣弄在一起掩埋,一边泪眼对落花不无感伤地哼唱《葬花吟》: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期黛玉葬花恰好被寻上山坡的贾宝玉发现,宝黛二人由此相会,得以互诉衷肠,吐露相思之情,之前的误会随之烟消云散。

宝黛恋由此明朗,似乎昭示着木石前盟一片光明,大家就等着祝贺吃喜糖吧。

哪知,后来的结局并不是这样。木石前盟不过是虚晃一枪,最终择定的还是金玉良缘。

黛玉葬花悲凉的形象便升华到极致。这就是为什么提及芒种节的深意,为植入黛玉葬花作铺垫,乃曹公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传神之笔的又一体现。

三、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暗含玄机地寓意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芒种,是忙(着)种的意思,原意是麦类等有芒植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时候。反映农业物候现象,故列为二十四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意在指出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说明神州大地在这个时节进入农忙高潮。

曹公之所以在个时候提及红楼女儿过芒种节,

其实也是暗含玄机,这芒种主要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一个节令,并不是休闲抑或隆重的传统佳节,对藏在深闺之中生活的红楼女儿而言,本可以不挨边,她们实难感知芒种忙忙栽这一农忙时节的劳作与艰辛。

但曹公却大费周章、煞有介事地制造了芒种节祭饯花神的风俗,实乃移花接木的笔法。

这祭饯花神的风俗,源本来自江南地区迎接花神的花朝节,相传是农历二月十二日这天,又称扑蝶会,主要是感念春天百花盛开、蝴蝶飞舞,这样绚丽的气象将过去,花神由此相会作别。

曹公把这一习俗移花接木在《红楼梦》的芒种里,显然是虚拟的硬植入。明面上大书红楼女儿在入夏时节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衬唯一的红楼女儿女一号林黛玉芒种葬花的伤感,其实暗示着一曲红楼悲歌,那就是林黛玉日后的冷月葬花魂泪尽而逝的悲惨命运。

因为农历二月十二日,恰好是林黛玉的生日。

由此感知,用毕生心血撰写《红楼梦》的一代大师曹雪芹,在他的笔下,提及芒种绝不仅是简单呼应时令节气。之所以大费周章地制造芒种节祭饯花神的风俗,还浓重植入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实乃全书的着力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以说,《红楼梦》中的芒种节,最值得品鉴玩味。它并非可写可不写的一个普通节气,而是有着重要的玄机,能深刻体现《红楼梦》的创作意图,不可忽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