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称七夕节,乃是以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鹊桥会为烘托而约定成俗的节日,以乞求爱情忠贞、婚姻美满的幸福生活为主要内容,故又称乞巧节、双星节、女儿节。
然,旨在为闺阁女子立传的《红楼梦》,大旨谈情,又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秋、除夕、元宵等节,单单把七夕这个有名的女儿节忽略,没有直接描写,使得七夕节成为《红楼梦》中一个若隐若现的节日,似乎不那么重要。
真的是因七夕节的日子七月初七不吉利,还是因七夕在中元节之前,有鬼节之嫌,以致曹公有意淡化?
一、首次提及乞巧的玄外之音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回贾府省亲时,专门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这四出戏。
其中的乞巧其实就是七夕节的重要习俗。
这乞巧,讲的是大唐玄宗皇帝与宠妃杨玉环在长生殿的七夕之夜,对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因马崽坡兵变杨玉环只得上吊自尽,玄宗痛悔不已,在日夜思念中感动了牛郎织女,使玄宗与杨玉环得以在月中团聚。
曹公有意写元妃点戏乞巧,借用的就是这个悲凉故事带来的玄外之音,暗即元春后来的离世其实就是死于残忍的后宫争斗。
故有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二、伏白首双星的暗喻
在《红楼梦》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隐晦地写了如下情节:
丫环翠缕看见史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笑着与她论起金麒麟的雌雄阴阳来,史湘云后又在蔷薇架下发现一只又大又有文彩的金麒麟。
正是贾宝玉遗落的,史湘云知悉后便还给了他。她的那只金麒麟后来又去了哪呢?
据文末庚辰的批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原来史湘云把自己的金麒麟赠给了王孙公子卫若兰。只是,卫若兰后来并没有与史湘云白头偕老,据说过早病死,亦或死于战争。
曹公之所以大费周章地写了这一大段关于因麒麟白首伏双星的描述,双星意即似牛郎织女一样的卫若兰史湘云二人,实际上暗喻史湘云不幸的命运:年纪轻轻便守了寡。
三、行酒令中的织女牛郎会七夕
在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有意置入七夕的酒令:
丫环鸳鸯根据贾母的安排,在宴席上当行令官进行酒令活动,轮到薛姨妈接令时,便提及七夕:
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七夕。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薛姨妈道:世人不及神仙乐。
这一轮酒令毕,大家称赏,饮了酒。
该章回有意置入七夕的酒令,其实也暗指鸳鸯后来的命运并不好:在贾母归天后,刚烈的鸳鸯以身殉葬,没有屈从于贾赦的淫威。
四、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巧姐
在42回蘅芙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则浓墨重彩地详写了刘姥姥给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巧姐一事:
刘姥姥听说,便想了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可见,王熙凤唯一的女儿生于七月初七这一天,间接地导出七夕。
这一天,她与穷亲戚刘姥姥结下善缘,为了赶刘姥姥的寿,也为了对多病的女儿少些娇惯,因贫苦的庄家人取名可以压住种种不好得到保佑,便郑重地请求刘姥姥给她的女儿取名。
由此,刘姥姥便以七月初七乞巧的由来为之取名巧姐。
后来,巧姐蒙难,被狠舅奸兄出卖,便是刘姥姥赶来相救,应了王熙凤之前对女儿的预言。
可见,巧姐的命运也很不济,她与母亲王熙凤都归入了警幻仙境之中的薄命司人物,同列悲情的金陵十二钗之中。
五、秋祭与联诗
在64回幽淑女悲题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提及林黛玉的秋祭:
宝玉细想起,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大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
原来这七夕节,古时又称瓜果节,这一天,女孩子们有摆上瓜果焚香点烛奠祭供神的习俗。
因林黛玉喜静,便在室内落实七夕秋祭。
在76回,又写中秋之夜林黛玉与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的情形。
林黛玉道: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史湘云望月点首,联道:乘槎待帝孙,盈虚轮莫定。
林黛玉不经意间将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化用到联诗中,更添悲凉意境,更加渲染了悲情的氛围。
六、七夕之针
在78回,专门写贾宝玉祭奠晴雯而作《芙蓉女儿诔》,在这篇祭文中写道:
……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读续五丝之缕……。
这七夕之针,也是七夕早已有的习俗。在七夕这一天,女儿们以盆水置日下,以小针投在水盆中,针浮水面,再看水底日影,如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则显得巧。若未如此,便是丢针儿。
贾宝玉在作《芙蓉女儿诔》中,借用此七夕之俗,与52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相呼应,以示聪明灵巧的晴雯善织,对她寄予了赞扬,表达了对她浓烈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曹公以曲笔、闲笔的方式提及七夕涉及到的人物,无论是贵妃元春,大家闺秀林黛玉、史湘云,还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丫环晴雯、鸳鸯等等,无不是命运坎坷的不幸女子。
这就是为什么曹公没有正面描写七夕的原因,意在反衬七夕这一原本浪漫多彩的女儿节,是多么令人向往,却在悲情的氛围里升华。
由此可见,曹公对这些红楼女儿给予了多少深厚的同情悲悯,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