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刚歇,松针上的露水正簌簌往下坠。中年男人踩着青石板上的水痕进院时,老僧正用竹镊子将焙干的木樨花收进陶罐。茶案上摆着三只茶盏,釉色在晨光里泛着暖意,却都有细密的裂痕。
“师父这茶具该换了。“男人盯着那些蛛网似的金线。他西装袖口沾着酒渍,领带歪斜地挂在第二颗纽扣的位置,像条垂死的蛇。
老僧往茶盏里注入琥珀色的茶汤,裂纹瞬间被金线填满:“施主可曾听说金缮?“他屈指轻叩盏壁,裂痕中渗出几滴茶汤,“二十年前老衲在龙泉寺修行时,见过匠人用生漆调和金粉修补瓷器——裂缝愈深,金线愈亮。“
男人摩挲着左手无名指的戒痕:“我上个月在民政局门口摔碎过同样的茶盏。“他望着屋檐下的惊鸟铃,“她转身时撞翻了我的茶盘,碎瓷片划破了结婚证。“
老僧从案底捧出个乌木匣,取出半枚青瓷残片。断面参差如犬牙,却通体贴着金箔。“当年有位女施主送来碎成七片的定窑盏,说此物见证过她三段姻缘。“他用银匙舀起半勺茶汤,残片凹陷处立即聚起一汪琥珀,“老衲补了三年,最后发现少了一片莲纹盏心。“
男人忽然剧烈咳嗽起来,茶汤在裂纹间不安晃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惊起满树白鹭。他盯着某片翻飞的羽毛:“我遇见个会拼图的女人,她总想用我掉落的碎片补全自己。“
“施主且看。“老僧将残片浸入清水,金线忽然化作游龙,在波光里拆解成无数金砂。那些带着记忆的碎瓷片在水底漂浮,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真正的金缮需用三年陈漆,九蒸九晒的糯米浆,还要等梅雨季的潮气让断裂处自然膨润。“
男人注意到禅房角落堆着几十个乌木匣,每个都贴着泛黄的笺纸。“这些都是没补完的?“
“有些缺了关键碎片,有些主人不愿再等。“老僧掀开某个匣子,露出对布满金线的玉镯,“就像这位施主,五年前送来定情信物,上个月却说要取回未修补的半边——她等到了会补玉的人。“
茶烟袅袅升起,在两人之间织成纱帐。男人忽然伸手触碰茶盏上的金线,指尖沾了滚烫的茶汤:“师父是说...不是每个碎片都等得到对的胶漆?“
“你看那株垂丝海棠。“老僧指向院中开得正盛的花树,“昨夜暴雨打落二十七朵花,可有哪片花瓣能重回枝头?“他拈起案上木樨撒入茶汤,“但落在茶里的就成了香魂,落在砚台的就成了朱砂,落在...“
“落在泥里的就只能腐烂?“男人攥紧茶盏,裂纹在他掌心延伸。
老僧忽然将半盏冷茶泼向青石地砖。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虹彩,转眼渗入石缝消失不见。“二十年前我在终南山见过彩虹化成的泉水,掬了满捧要带给病重的师父,走到半路就漏光了。“他擦去案上水渍,“后来才明白,有些美本就该留在遇见的那一刻。“
惊鸟铃突然齐鸣,男人手边的茶盏应声裂成两半。他慌乱地想要拼合,却被老僧按住手腕:“且看这新裂痕走向。“瓷片在案上微微颤动,断口竟严丝合缝地对在一起,“有时破碎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可如果...“男人喉结滚动,“如果已经碎成齑粉?“
老僧从经卷下抽出一方素帕,抖落满地碎玉。每块都不过米粒大小,却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这是去年江南茶商送来的和田玉镇纸,被马蹄踏成了三百六十粒。“他将碎玉扫进铜盆,注入滚水,“现在施主觉得这是废墟,还是星辰?“
茶水在碎玉间沸腾,折射出万千光点。男人忽然想起离婚那日,前妻发间别着的蓝宝石发卡也是这样闪烁。那时她说:“我们就像两粒碎钻,再怎么拼也成不了整钻了。“
“师父,这玉还能复原吗?“
“老衲准备把它们嵌进窗棂。“老僧指向佛龛前的雕花木窗,“等冬至的阳光照进来,地上便会落下三百六十颗星辰。“
男人端起那对裂开的茶盏,发现裂纹恰好组成并蒂莲的茎蔓。晨光漫过金线时,他恍惚看见二十年前婚礼上摔碎的交杯酒盏——当时他们用红绳把碎片串成了风铃。
“上个月她收拾行李时带走了风铃。“他对着盏中晃动的倒影喃喃,“说听到铃声就知道该回头了。“
老僧正在修补新的茶盏,金粉沿着裂纹游走如溪流:“施主可知为何金缮要用三年陈漆?“不等回答便自顾自说下去,“新漆太烈,会灼伤旧伤。三年光阴把锋芒熬成绕指柔,才能把破碎处补成比完整时更美的纹路。“
茶炉上的水又沸了。男人望着那些在蒸汽中若隐若现的乌木匣,忽然注意到某个匣子露出半截红绳。他想起今晨离家时,女儿偷偷塞进他口袋的千纸鹤,翅膀上用荧光笔写着:“爸爸的碎片会发光“。
“师父,这匣茶盏...“他指着最旧的乌木匣,声音有些发抖。
“留着等它的主人。“老僧将新补好的茶盏推到男人面前,金线在盏底勾出新月轮廓,“或许要等三年,或许三十年,或许...“他忽然笑起来,“施主不妨带这对盏子回去,梅雨天记得摆在向南的窗台。“
男人走出山门时,怀里的茶盏发出细碎的清响。山风卷着松针追上来,他听见惊鸟铃在身后轻唱,恍惚有个女声在说:“等金线长稳了,我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