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老者正是尸佼的后人,名叫尸埕。

他见魏假对先祖之事颇为了解,便打开了话匣子,从尸佼的治国理念谈到当今魏国的弊端,滔滔不绝,旁征博引。

魏假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称是。

尸埕的核心观点是“民为邦本”,他认为国家的一切政策都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批评魏国当前的政策过于注重表面功夫,追求虚名,而忽略了百姓的疾苦。

魏假听得连连称赞,对尸埕的学识和见地钦佩不已。

他当即表明身份,并请尸埕出山辅佐自己。

尸埕见魏假如此诚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回到宫中,魏假立即下诏,拜尸埕为左丞相。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一些大臣纷纷上奏,认为尸埕出身低微,骤然拜为丞相,恐难服众。

魏假不为所动,力排众议,坚持任用尸埕。

为了进一步巩固尸埕的地位,他又下诏,让太子魏炽兼领右丞相,以示对尸埕的信任。

此举一出,朝堂哗然。

太子年幼,如何能担此重任?

尸埕也深感不安,他明白魏假的用意,但也担心自己无力承担如此重任。

在朝堂之上,尸埕坦然说道:“臣才疏学浅,不敢领此重任。但大王如此信任,臣唯有竭尽全力,以报君恩。”他又补充道,“治国之道,忠爱为首。臣虽出身寒微,但对大王的忠心,天地可鉴。”

尸埕的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感动了在场的许多大臣。

原本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最终,朝堂上下都接受了这个任命。

在接下来的议政中,尸埕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针对魏国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得到了魏假的支持。

在尸埕的辅佐下,魏国的国力逐渐恢复,民心也逐渐安定。

那些曾经反对尸埕的大臣,也渐渐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一日,大梁将军急匆匆地走进宫中,向魏假禀报:“大王,咸阳魏国商社义报,说秦军水工近日频繁前往军前,恐怕秦军意图水攻我大梁!”

尸埕捋了捋胡须,平静地说道:“将军,商人逐利,为邀功请赏,难免夸大其词,不必过于担忧。”

大梁将军看向魏假,魏假略一沉吟,说道:“将军,一切按左丞相统辖行事。”

大梁将军闻言,一脸茫然,不知该如何是好……

大梁城外,秦军营帐连绵不绝,旌旗猎猎作响。

中军主帐内,王贲眉头紧锁,目光落在摊开的大梁城防图上。

手指沿着城墙的纹路滑动,仿佛在寻找着某种突破口。

副将赵佗抱拳道:“将军,末将以为,可派人混入城中,里应外合,破城指日可待。”

王贲摇了摇头:“大梁城防森严,我军探子数次尝试都未能成功潜入。何况如今魏国新任左相尸埕颇有手腕,恐怕早已加强了城内警戒,此计难以奏效。”

赵佗沉吟片刻,又道:“或者,我们可以寻机刺杀魏王,魏国群龙无首,必将大乱,我军趁势攻城,可事半功倍。”

王贲轻叹一声:“魏王深居简出,身边高手如云,想要刺杀谈何容易?就算成功,魏国太子已然成年,朝中亦有能臣辅佐,未必会如我们所愿陷入混乱。”他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看向赵佗,“强攻亦非良策,大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若强攻,我军必然损失惨重。”

赵佗一时语塞,帐内陷入沉默。良久,他试探着问道:“将军可是已有良策?”

王贲走到一旁的桌案前,拿起一卷竹简,缓缓展开。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关于大梁城的地形、水文、气候等信息。

他手指在其中一处点了点,目光闪烁着莫名的光芒,“大梁城固若金汤,但并非无懈可击……”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帐外连绵的雨幕,“这连日不断的秋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