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前那两个特意留出的空座位,仿佛是班级纪律与自我约束的小型试炼场,专为那些在课堂上难以自我控制的学生而设。它们静静地等待着,见证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挑战。然然,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在看到自己亲密无间的好友懿懿主动选择坐到前面,那份为了进步而展现的勇气深深触动了他。于是,他也鼓起勇气,跟随着懿懿的步伐,坐到了那个曾经让他心生畏惧的位置上,准备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改变。
上午的语文课,然然虽偶有打哈欠,但在我的注视下,还是维持了较好的学习状态,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然而,到了下午的课程,然然的行为开始变得难以控制。他试图与懿懿保持同桌,并且两个桌子贴在了一起,这样显然不是为了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而是为了“讲话方便”。我耐心地与他沟通,建议他将桌子与懿懿分开,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但他却固执地直接拒绝。
练习卷上完成作文时,教室里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息,每个孩子都埋头于自己的世界,用文字编织着梦想与故事。然而,然然却显得格格不入。他先是喃喃自语,表达着对题目的困惑与不安,随后更是按捺不住好奇心,四处张望,甚至频繁离开座位,试图从其他同学的作文中寻找灵感。当洋洋无意间提及作文主角就是然然时,更是激发了他的好奇心,让他数次起身,试图窥探洋洋的作品内容。这一幕幕,让我既焦急又痛心,深知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答题规则,更不利于他个人品德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阅读课上,当其他同学沉浸在书海,享受知识的滋养时,然然却又一次难以安分。他几次尝试与后排的同学交流,甚至不顾课堂纪律,直接爬着去后面打扰他们。面对我的多次制止,他或是置若罔闻,或是以“不要”二字简单回应,那份倔强与无知,让人既生气又心疼。
面对自我认知模糊、规则意识淡漠且缺乏边界感的然然,教育之路虽具挑战,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成长契机。这样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引导与耐心的陪伴,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强化规则意识,并学会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划定合理的界限。这需要家长协助一起教育:
一、增强自我认知
首先,家长和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日常互动和对话,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反思。比如,在晚餐时间或睡前故事后,可以询问孩子一天中的感受、最满意的时刻以及遇到的挑战,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原因。同时,利用角色扮演、日记记录等方式,让孩子在模拟或记录中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二、强化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家长应明确家中的基本规则,如作息时间、家务分担、待人接物的礼仪等,并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遵守。同时,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应及时、公正地给予反馈,既要指出错误,也要说明理由,让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和意义。
三、培养边界感
边界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关乎于孩子如何理解并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家长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享经历等方式,向孩子展示健康的边界是如何保护个人权益、促进和谐关系的。同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教会他们说“不”的勇气和智慧,学会在必要时设立并维护自己的边界。
此外,我们老师还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团队合作项目,通过实践中的角色分配、任务协作等,让孩子体验到尊重他人边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过度侵犯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
四、持续关注与调整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他们的自我认知、规则意识和边界感也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耐心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方式。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时,才能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