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之恋 第二章 少年不识愁滋味

作者:竞伟浙江嘉善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23 09:58:41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高云到镇上的中学里读书时,这里还是叫“蒋庙乡”,一直到后来,大家认为这个名字太反动了:带有“蒋”字与蒋介石国民党有关,而“庙”更是封建迷信的产物,才改为“东方红”公社了,蒋庙镇也就成东方红镇了。高云是县城人,怎么到下边的蒋庙读书呢?原来,蒋庙镇上有所市立十九中学,这也是有点儿奇怪的,那么一个破旧的小镇,居然会有市立中学。县城里考不上初中的往往选择来这里,一来离县城近,二来学校的牌子大,新建的学校条件也好,不比县中差。

小镇的河东集中了解放后的新建的房子,沿市河面朝向西的依次是公社、粮站、食品站和供销社的各家商店,有百货店、瓷席店、文具店、棉布店、收购站和烟糖店,一条水泥路和河对面的石板路相对应;河西是老区,居民房中穿插着集体合作商店,有油酱店、百什店、铁器店、南货店,最热闹的还是二家茶馆店。在被炸毁的大石桥的地方又修了座木桥,小镇上的居民多了许多,有公社干部,也有供销社职员,小镇又成了附近方圆几里地的物资聚散中心。

走进小镇,高云明显的觉得跟县城不一样。漫步在县城的街道上,路边种的是“法国梧桐”,也就是学名叫“悬铃木”的那种树。而小镇上种是真正的中国梧桐。苏志超介绍说,这中国梧桐树,高大挺拔,树梢是鸟儿筑巢的天堂;树干苍翠,不像法国梧桐那样斑驳老相;树叶宽大,那是孩子夏天天然的凉帽和蒲扇。上树掏鸟窝、粘知了,树下荡秋千、捉迷藏,那真是孩子们的乐园。到了秋未,更有一番热闹:孩子们纷纷拿着家里的凉衣竹杆,敲打树枝,拾取桐籽,一时间,落叶与果荚齐飞,欢笑并吵闹共舞;河埠旁,果荚像船顺流而下比谁更远;衣袋里,炒得喷香的梧桐籽惹人眼馋。梧桐树,夏天以浓密的绿叶给人遮挡烈日,冬天又卸去绿衣让大地沐浴阳光的温暖,所以古人早已深知它的价值,留下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佳话。小镇循规蹈矩尊重古制,遍植梧桐,可谓难得,小镇的国粹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在上小学的时候,高云的名字叫“高步云”,姓是跟母亲的,这在当时的时代是很时髦的,许多人的子女都是跟着母亲的姓,这体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政治思想进步的表现。所以高云不姓父亲的“朱”而姓高,并无不妥;名是跟姐姐的名字有关联的,姐姐名字是“朱青萍”,但后来他父亲的一条罪状,就是给子女取的名字合起来是“平步青云”,充满野心。同学则给他取了个谐音称呼他为“高不赢”,后来更干脆叫他“高输”。这外号被同学叫得心里发毛,所以在下乡前,高云就改了名。

因为有个当干部的好爸爸,高云小时的生活无忧无虑,比其他缺衣少食的同龄人要优越的多,但也只是表面光鲜,在家里只是姐姐得宠。母亲待他很好而父亲总是对他很冷谈。不仅冷淡,有时竟像有仇似的,高云只要出点事,只要被他知道就是一顿好打。而且他打人也很特别,别人家大人打小孩都是打屁股的,而他却总是左右开弓打耳光,如果母亲上去护一下,连母亲一起打。母亲受高云的累也吃了不少耳光,只好再三叮嘱高云不要去闯祸。高云也倔的很,越打他越发横,挨打时心里一直在想,什么时候等我长大了,好好地打回一顿。这种心理随着长大和懂事益发强烈。其实也不是他父亲对他不好,只是管教的方式有点老套,他从来就信奉教育孩子的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自己也是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的。老子打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不是说“树不修不成材”吗?儿子也一样,不打是不成才的,作为干部子女他觉得更要“严格”才对。不过碰上高云就像是前世冤家,你越打他越犟,这也真奇怪了。

高云和父母住在县府大院内,跟差不多年龄的“县级高干子弟”一样,总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事事处处总要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就连打架,也要冲在别人前头。结交的是一班学校里出了名的人物,是谁也惹不起的刺儿。有时事儿闹大了,前脚被送进派出所,后脚就由父亲给领出来,当然少不了又是几记耳光还被骂上几句“小杂种”。高云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老是这样打他、骂他,还以为是自己惹事生非引起的,直到后来看到贴在家门口的一张大字报,才有所感悟。大字报是揭发批判高云父亲的,骂高云的母亲是不要脸“娼妓”,在高云父亲不在家一年多的情况下,居然生下了高云,而且还跟了她的姓。

身高马大的高云与略显矮小的父亲确实不太相象。渐渐的,高云有点明白了“小杂种”的涵义和在家中不得宠的原因了,究竟自己是不是如大字报所说的那样有点来历不明,怕只有母亲才清楚,但这又不是可以问的。高云父亲这样打他、这样骂他,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谁都无从考证。那年月,大字报铺天盖地,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造谣惑众、无限上纲都是拿手好戏,当不得真。但对高云而言,联想到自己在家中待遇,这事总是心里一个解不开的结。对这个家,对这个父亲以至对这个社会都有着种说不出的厌恶。以至连同学有时也能感觉到高云那双有点恶毒的眼神。

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其中有初中的同学王峰、杨莉莉、张素英等,王峰、杨莉莉和张素英与高云一样,因没考取县中而来到蒋庙读初中,每周未四人沿平海塘进出县城与蒋庙间,倒也很有伴。

杨莉莉的父亲是县人武部的干事,王峰的父亲是县政府办公室的科员,他们和高云的父亲长期在一起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单元里,具有通家之好,所以小一辈的人也相互比较熟悉,再加上年龄也差不多,往来就更多些。只有张素英的父母是平头百姓,但家正巧住县委大院的隔壁,与杨莉莉上小学、初中时都坐在一桌上,同来同往,二人比较说得来,所以也自然成高云圈子里的一员。

杨莉莉是独生女,父亲是个军人出身的人,从小就把她当男孩子一样看,长大后在同学中就迈出有名的假小子。办事泼辣,说话刻薄,喜欢往热闹的地方拱,常做出一些让男同学都不敢想的事,从不顾忌别人怎么想、怎么说,在学校别人是不敢轻易得罪她的。要说骂是肯定骂不过她那刻薄伶俐的嘴;要说打架,正合她的胃口,会脱了外衣与你干,男同学见了这个架势十有八九会自认倒霉而退避三舍。而张素英却是个胆子特别小的小女孩,也不知她们性格迥异的俩人怎么会成为好朋友的,在平时杨莉莉就像是个保护神似的,而张素英更像是个跟屁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