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忙碌
第31章 忙碌
朱棣望着已经换了一身朴素僧袍的姚广孝,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远方走去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是朱重八,比起他爹朱棣更重感情,对于这个辅佐他一步步登上最高位置的老和尚,他是真心的不舍得。
朱棣知道姚广孝的离开,根源在于马喆对他的刺激,他不太明白姚广孝为何会受到这么大的刺激,马喆的那番话里究竟蕴含着怎么的魔力。
自从姚广孝离开后,朱棣每天都会将郑和带在身边,一有空君臣二人就回忆那天与马喆的谈话内容。
郑和记忆力惊人,几乎能够完整地复述那一日所有人说过的话,老和尚就是听到皇帝能不能交税的时候突然疯癫的。
随着登基大典的举行,朱棣对靖难功臣的封赏也告一个段落。大明国库本就因为连年战争十分空虚,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封赏,国库里空的几乎可以饿死老鼠。
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从原籍召回的户部尚书郁新与留任的建文旧臣户部侍郎夏原吉、古朴左支右绌,艰难维持着朝廷的财政运转。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身后还没有继承人,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却花完了。朱棣要是听过这句话,一定会深有体会。
为了填补国库亏空,朱棣每天都愁的唉声叹气,随侍在身边的郑和再次小心翼翼提起马喆当初的提议。
“陛下,还记得马喆当初说的征伐倭国之事吗?”
朱棣略微一回忆便将这件事想了起来,开口问道:“你说这件事能成吗?万一咱们劳师远征,将倭国打了下来,却发现倭国穷的叮当响,不但捞不到好处,而且还要搭进去不菲的军费。”
郑和不敢把话说满,只是说起了另一件事:“陛下!从朝廷与兴化签订采购粮食的协议以来,兴化方面从来没有违约。
只要我们给钱痛快,兴化的粮食就能准时送到我们指定的地方。况且我们用那些建文逆臣也换回不少的火器,如今工部与内廷兵仗局正在加紧时间仿制。”
朱棣犹豫了半晌,才缓缓说道:“郑和,你替朕跑一趟兴化与马喆约定好时间,就说朕想与他再见一面,地点就定在镇江渡口,就是不知马喆有没有胆子前来赴约。”
————————————
在朱棣忙着登基当皇帝的时间里,马喆也是忙的脚不沾地,一下子得到了一大片新的土地,还是江北最丰饶的土地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统筹全局,以及更快地掌控新控制的土地,马喆将兴化军大本营搬到了通州城,通州城座落在长江北岸,是南粮北运的重要码头,与后来的北平城东三十里的北通州并称为南北通州。
马喆带着兴化一整套的管理团队,来到通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本的大明官僚全部替换掉,换上这些年自己培养出来的管理者。
这些管理者都是少年时期便追随在马喆身边,是马喆最坚定的拥护者,他们利用马喆传授给他们的管理知识,很快便在各个地方站稳了脚跟。
同时在乡村开始进行土地公有化推进,这个过程完全是强力执行,兴化官府给出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以市价卖给官府,土地所有者可以选择留在兴化所管辖的地方居住生活,从事一切兴化律法所允许的职业。
一种是土地所有者保留地契,官府每年给予土地所有者土地租金,土地拥有者不得干涉土地的使用情况,当然新的土地租金不可能还如原来他们与佃户吸血般的地租。
无论是哪种方式,兴化辖区的土地控制权都掌握到了兴化官府手中,地主再也没有了用土地要挟佃户的资本。
这样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得罪了地主大户,这些地主大户明面不敢反抗,私下里却少不了勾连破坏,给兴化官员推行新政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好在兴化官员都是经过多年的地方磨炼,在新组建的巡警、司法、税务等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开始的手忙脚乱后,渐渐掌握了地方的主动权,彻底的将这些破坏者压制下去。
连续对辖区内几大家族进行公审判刑后,其他士绅大户终于明白这里确实变天了,这些人心怀愤恨地将土地卖给官府选择离开兴化管辖区域,去了大明管辖的区域。
只有少数地主大户发现了新的机遇,积极配合官府的行动,同时借着官府鼓励兴办工坊的春风,投入大半身家进入纺织行业。
受黄道婆影响,江南江北到处都是纺纱织布的家庭作坊,这些家庭作坊虽然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下,但是却培养了一大批的纺织工人。
为大规模投资纺织行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兴化官府提供新式的纺织机械,并提供新的水力纺织技术,为纺织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赶到通州港口的时候,就看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整个通州就是一片大工地,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郑和甚至在这些忙碌的身影中看到了几个熟悉之人。
几个原本的建文天子近臣不再是宽袍大袖一副道貌岸然的形象,而是统一穿着短衣在码头上被工头监视着劳作。
本来郑和还以为马喆费尽心思将这些人弄到手里是打算重用这些人,没想到竟然是拿来做苦力,真不知道马喆到底是怎么想的。
由于郑和没有提前通报,他乘坐的官船刚靠近通州江面,便被巡逻的兴化水师拦截,经过交涉之后,才被全程监视着送上码头。
前来码头迎接的是兴化水师指挥陆万年,陆万年性格沉稳,不善言辞,将郑和安顿到水师大营中,便亲自前往城中大本营。
新的大本营是原通州州衙,马喆搬过来只进行了简单的修缮,便住了进来。住宿环境远不如兴化舒适,眼下到处都需要开工,马喆便将州衙的改建排在了后面。
将施工队伍优先安排到官道、码头、工业区建设上,兴化通往各个城池的官道都在紧锣密鼓的改扩建之中,到处都缺人工,兴化官府开出每天三十文钱并管三顿饱饭的工钱。
这样的工钱对原兴化百姓没有吸引力,但对通州、如皋等地的百姓来说,这样的工钱是他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工钱。
甚至兴化官府大量招募劳工的消息传到了大明管辖的辖区,相邻两地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大量日子难过的百姓开始拖家带口向兴化管辖的地方迁徙。
由于朱棣与马喆有协议,不得阻拦双方百姓的自由迁徙,大明地方官府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辖区的百姓一路扶老携幼越过边界进入兴化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