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功成
第30章 功成
朱棣也是心高气傲之人,觉得自己只要登上大位,未必就比马喆做的差了,大明百姓故土难离,只要朝廷能让百姓衣食无忧,相信百姓也不会冒险选择投靠马喆,去选择走一条风险极大的求活之路。
“好!本王答应你了,只要百姓愿意向兴化迁徙,本王绝不让地方官吏阻拦。”
在大方向上谈拢之后,双方很快便达成了粮食采购协议,约定第一批粮食在一个月之内送到扬州的瓜州渡口。
马喆率领兴化一众人文武与朱棣等人拱手告别,待到朱棣一行人过了界河的小桥,一直陪同马喆没有说过几句话的宋时明开口问道:“主公!你觉得朱棣会答应吗?”
“一定会的!当他打进京城,发现京城的国库已经被建文消耗一空,连对功臣赏赐的银钱都拿不出来的时候,就会想到我们。
几百万两虽然不多,也能解朱棣的燃眉之急,同时粮食交易也让朱棣意识到海外还是有很多的利益,一旦朱棣从对外扩张中获得好处,不用我们说他自己就会主动送上门来。”
“那我们真的打算将我们最先进的武器卖给朱棣吗?”
“只要他肯将人交给我们,我们就给他武器,至于卖给他什么样的武器,还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你又不是不知道,就算将我们军队现役的装备武器卖给他们,他们也打不出我们的水平。
一整套新的作战体系,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才能构建起来,燕军想要靠自己从无到有打造一支全火器部队,任重道远。
指望我们卖给他们的那一点儿武器,对于庞大的帝国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我猜的没错的话,他们更多的是动了仿制之心。”
宋时明笑了,他很清楚兴化城的核心机密是什么,就算朝廷仿制成功,也无法造出媲美兴化的武器。
——————————
朱棣返回扬州大营,朱高煦也从陈瑄的江防大营返回,与陈瑄的沟通一切顺利,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快速渡过长江直取京城。
虽然朱棣很想再与马喆见一面,但是机会稍纵即逝,趁着京城空虚,一举拿下京师才是最重要的事。
好在燕军用土地换取了兴化不会对燕军的后方威胁的承诺,这让朱棣稍稍松了口气,只留下少量守军防守运河航道,大军快速拔营杀向江边。
在陈瑄的配合下,燕军从瓜州渡口顺利渡过长江,在镇江登陆,镇江守将不战而降,燕军大军士气大盛,沿着长江上溯,直取南京。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从镇江到京城虽然还有几道天险,但朝廷军队兵无战心,大军几乎是一路行军般越过燕子矶渡口直抵京城外城城下,此时京城早已缺兵少将,外城已无兵马守卫,燕军几乎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外城控制权。
朝廷人马龟缩于内城防守,建文皇帝将京城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大明‘第一名将’李景隆,然而这位建文皇帝最信任的名将却联合蜗居京城对建文皇帝不满的谷王朱橞趁夜打开金川门,放朱棣大军进城。
朱棣带着大军杀气腾腾杀向皇宫,却在前往皇宫的路上看到了皇宫方向升起大量的浓烟,皇宫失火了。
燕军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等到燕军赶到皇宫,建文皇帝朱允炆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朱棣下令大索全城,却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丝毫踪迹。
一个大活人就像在人间蒸发了一般,只在烧毁的宫殿内发现了三具无法辨别的焦尸,严审宫人一致说这三具尸体分别是建文帝朱允炆、皇后马氏、太子朱文奎。
既然无法辨认尸体,朱棣只能将错就错,将这三具尸体以帝后皇子之礼安葬,到此朱棣彻底扫除了自己登基为帝的全部障碍。
钦天监挑选良辰吉日准备登基大典,靖难功臣个个喜气洋洋,四年的拼杀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只要不犯大错,等待他们的将是与国同休的泼天富贵。
就在朱棣满心欢喜地准备登基大典的时候,姚广孝向朱棣请辞,希望朱棣放他离开。姚广孝表示自己不要任何赏赐,只希望朱棣允许他可以自由在天下云游四方。
朱棣很是不悦,觉得老和尚是受了马喆的影响,认为自己会忌惮他的屠龙之术外传。于是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和尚,咱也不跟你多说废话,你的功劳咱时刻记在心里,若是你这么不声不响地离开,世人如何看待咱。定然会说咱刻薄寡恩,薄待功臣。
咱不准你离开,你若不愿还俗,京城周边的寺庙你任意挑选,咱让你做天下寺庙的第一人,所有的度牒皆由你管理。
天下的僧侣比丘皆是你的徒子徒孙,咱希望你能与朕成就一段君臣佳话让世人看一看,你老和尚的选择没有错。”
朱棣的一番话说的情真意切,若是姚广孝不是意志坚定之人,必然会被这番话感动的感激涕零,可是姚广孝是何许人也,怎么会被这样几句话所左右。
“燕王,贫僧辅佐您成就霸业,已经完成了贫僧的心愿,就算此时身死也是死而无憾,接下来的日子里便是贫僧为战乱中身死的百姓赎罪的时间。
贫僧活着一天就赎罪一天,直到贫僧圆寂的那一天,马喆说得对,贫僧是贪嗔痴三戒全无,此生只能下地狱。
临行之前,贫僧有几句话想说与燕王听,不知燕王愿不愿意听贫僧说几句?”
“老和尚请讲,孤洗耳恭听。”
“殿下登基之后,切勿与马喆发生冲突,马喆乃圣人之资,兴化乃是我大明未来之希望,未来殿下如何施政只看兴化即可。
天下百姓久经战乱,急需休养生息,殿下登基之后,切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贫僧知道殿下有雄心大志,想做文治武功皆为历代帝王之翘楚的千古一帝。
可是百姓贫苦,经不起殿下的雄心壮志,若是有可能殿下还是多与马喆来往,从马喆那里追寻治国之道,贫僧相信马喆那里定有两全之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