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军选择了一个弹幕不多也不少的《土木堡之变》解析视频。
还没播放,弹幕就飘起来了。
[叫门天子!明堡宗!瓦剌留学生!绰罗斯祁镇……]
[宋朝北狩二帝都没有扣国门,他做到了,我愿称他为最强。]
[瓦剌五万打十万都能赢!而且还是五万骑兵打赢了二十万步骑火器的合成化部队!]
[如果没有于谦撑住,大明就是另一个大宋,南明提前两百年到来。]
[最让人恶心的不是叫门,是夺位后给也先和王振立庙!]
[虽然不能完全怪朱祁镇,土木堡之变的原因很多,但是他做的事情太恶心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倒是死啊!不仅不守,他还叫门!昏君排行榜能进前三。]
[朱祁镇和完颜构,卧龙凤雏,什么叫遗臭万年?这还真是!]
[……]
朱棣又看傻眼了。
不止是他,马云也看傻眼了。
这些文字如同一根根毒刺,深深地扎入他们的心,荼毒流遍全身,朱棣气得直发抖。
“南明?瓦剌?堡宗?扣国门?怎么回事?”
朱棣把能想到的丧权辱国的情况都想了一遍,结合仙人之前说的土木堡,很有可能是蒙古人南下打败了明朝皇帝,在位之人为了苟活,像宋朝那样称臣纳贡。
马云赶紧给朱棣舒心,防止他气昏过去了。
光幕上的画面逐渐浮现。
【在明英宗朱祁镇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朱瞻基抱着他问道:“如果有人入侵大明境内,你敢去阻止吗?”
朱祁镇是这么回复的:“敢,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皱眉,说得也对,还挺有气势。
然而“敢”和“能”不一样。
【史书中北元对明代元的接受、边将素质、瓦剌势力在宣德时期对三北的渗透,一字不提。造成的效果就是土木堡仿佛不过是一夜之间瓦剌上层集体发疯南下,明廷集体糊涂导致的惨败。
请听一下分析。】
【明军1368年攻克大都,标志着元廷统治的结束。
永乐时期,朱棣五次北伐,征服了漠北诸部族。
然而他实行的远交近攻之策,联合瓦剌打击阿鲁台部的做法,让驻守在漠南西边的瓦剌不断壮大。
虽然在北伐中,朱棣也击败了瓦剌部,但并不像彻底毁灭阿鲁台部那样毁灭瓦剌。
朱棣死后,朱高炽转攻为守,朱瞻基在位时的中心放在继续联合绞杀阿鲁台部以及部从兀良哈部,间接让瓦剌进一步壮大。
瓦剌接受了离散的阿鲁台部以及瓦剌部,并对其部落首领进行册封,成为漠南最大的蒙古势力。
朱瞻基在位时间短,英年早逝,其子朱祁镇八岁继位,大权掌握在权臣与宦官手里。】
“圣孙!朕的好圣孙,英年早逝?”朱棣不敢相信,能同他南征北战的朱瞻基的命运居然这样!
他不是很壮很健康吗?
而且完全不像他爹体弱多病,所以朱棣才那么喜欢这个好圣孙的。
【朱祁镇继位后,积极防御之心日淡,消极笼络之心日强。
瓦剌部来朝贡使,每每邀赏都贪得无厌,朝廷却一再迁就,殷勤招待,厚加赏赐,尽量满足。】
“逆子啊!”朱棣不满道:“为何向瓦剌低头?应该是他们给我们纳贡!”
【明英宗年少即位,宠信太监宦官王振。
王振结党营私,纵容其羽党贪赃枉法,私自制造大量铁制箭簇等武器,贩给瓦剌,谋取暴利。
另一方面,明朝的边防实力也逐渐削弱,卫所制度和屯田制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废弛,卫所军官中饱私囊,士兵沦为他们的“农夫”,这大大削弱了明朝边防军队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朱祁镇时,逐渐确立了明代军事体制中“以文制武”的原则,出征、边防等军务的主导权均逐渐从武臣转移到文臣。
例如:正统二年,鉴于鞑靼阿台汗屡次骚扰甘肃,朱祁镇派文臣王骥处理甘肃边务,抵御鞑靼。
正统五年十一月,议出兵麓川,张辅等建议仍沿用武臣挂帅、文臣参赞的祖制,但朱祁镇最后还是以王骥总督军务。
至此,朱祁镇之前仅限于内地的巡抚制度也推广到边地,并成为定制。
明朝的军事势力不断削弱,从朱元璋到朱瞻基时的对北方略以及屯兵作战等政策逐渐荒废。
危机正在慢慢地逼近看似繁荣的大明王朝。】
对于明英宗朱祁镇的所作所为。
朱棣看得心累。
都说富不过三代。
到了第四代,朱祁镇已经把明朝变成宋朝了。
他方才明白仙人之前说的文人势力压过武人势力是什么情况。
还有北伐之后为什么要巩固胜利基础。
瓦剌逐渐起势,他们浑然不觉,总以为阿鲁台部才是最大的敌人。
哪怕扶持兀良哈部都行。
以上原因极大可能就是造成“土木堡之变”的主要因素。
在此之前,朱棣兴致勃勃地北伐,踌躇满志,以为称霸天下,无人能敌。
然而仙人的每一句话仿佛无不是在刺穿他的“虚假繁荣”。
接下来的话更是将朱棣的尊严戳得一无是处!
【“土木堡之变”的导火索。
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的贸易由来已久,蒙古地区对中原地区的粮食、布匹、手工产品等有大量的需求,而中原地区则需要蒙古地区的马匹、肉类等。
但是由于于蒙古部族对中原货物的强需求性,就决定了在这种贸易中,中原地区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布告天下,召各国来华朝贡。
而对于当时分裂混战却始终是心腹之患的蒙古,明廷则根据“散则易制,得并为一则势专难图”的统治经验,通过朝贡和互市对蒙古部族抑强扶弱,并拉拢部分蒙古封建主。
自朱棣之后,双方的贡市就成为定制。明朝还以回赐的名义送给瓦剌封建主大量的贵重物品,以羁縻蒙古。
由于明朝廷往往薄来厚往,蒙古诸部族非常重视这种朝贡贸易。通过朝贡贸易不光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还能壮大自己部族的实力。
在蒙古部族部落分裂混战期间,各部族都想和明朝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求壮大实力。
但是当蒙古部族逐渐统一之后,他们的贪欲也就越来越大。其具体的表现为:参贡的人数不断增加、索要回赐更加贪得无厌、虚报使臣人数等以求更多的赏赐。
例如:正统二年秋瓦剌顺宁王脱欢等遣都指挥佥事阿都赤等二百六十七人来驼马。正统四年,脱脱不花再次遣都督阿都赤千人来朝,这次的使团人数从之前常见的几百人猛增到千余人。
明朝廷依然按例给赏。
太监王振为了粉饰太平,在正统年间,蒙古历次的朝贡,都基本上无不给予,这也就为之后也先使团谎报人数埋下了伏笔。
大规模迎来送往的朝贡贸易,使明朝的财政不堪重负。正统年间的朝贡贸易逐渐变成脱出贸易常规,变成瓦剌首领也先讹诈的手段。
明朝方面虽然想扭转形势,但是迫于两方的形势被迫如日。在此背景下,正统十四年,瓦剌再次遣使朝贡,又虚报使团人数。
太监王振怒极之下,下令以实际人数给赏,即瓦剌所奏请的五分之一,由此恼怒也先,驱兵南下,并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