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我大明有皇帝被抓到蒙古?是谁?谁辱没了我们朱家!”
“大明会灭?难道是皇帝被抓走之后灭了?”
朱棣不可思议地惊诧着。
马云赶紧斟茶,朱棣不理会儿,只盯着光幕看。
【削弱甚至打烂了边防力量是朱棣北伐的第一个不良影响。
朱元璋时期的守边策略是藩王戍边,天子守都。
天子守都,即天子在后方支援指挥,定都南京发展经济,支援北方军事。
藩王守边,即册封各藩王防守边境,为大明保卫边疆。
戍边的藩王分别是:
秦王朱樉镇守陕西,防守鄂尔多斯。
晋王朱㭎、代王朱桂镇守山西,防守山西北部。
燕王朱棣防守燕山一带。
辽王朱植防守辽东。
宁王朱权率领朵颜三卫作为前锋震慑蒙古。
庆王朱㮵镇守宁夏卫,防守西北。】
光幕展开明朝时的北境图。
每一个藩王的守卫范围依次出现。
朱棣仿佛看到朱元璋在世,好似老爹就是仙人,在给他画图纸。
他有些慌了。
平生谁都不怕就怕老爹。
老爹当年的安排就这样,不信任大臣戍边就让皇子戍边。
虽然皇子也不一定可信。
比如他朱老四。
但是在开国太祖的威严以及太子朱标的威压下,哪个皇子敢乱来?
其中一个造反朱元璋和朱标可以马上号召其他皇子和大军前去剿灭。
虽然朱棣嘴硬,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其中的运气成分很大,对手又是乳臭未干的侄子。
他想到这里,他差点儿脱口而出,但是马云等人又在身旁,这么说会辱没皇威,只敢在心里默念。
“爹!不!仙人。您听我狡,不,听我解释。我是清君侧,谁知道允炆他就不见了。”
“不!我是奉天靖难,削藩是维持国策,太祖的国策。”
“我为何也削藩?我这是他们造反,不能不削,建文是别的兄弟没造反也削藩。”
越讲越乱。
反正无论如何,他反了建文,然后削藩。
无法狡辩,只能认命了。
要是老爹在仙人那边,自己过去以后肯定得挨棍子!
但愿老和尚已经在那头打好关系。
光幕继续分析。
【朱元璋时期的主要军事重镇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的。
例如借助地形,北平可以支援辽东、大宁、大同、开平;太原可支援大同;西安可支援宁夏、山西、大同、东胜、甘肃。
于是大明就形成三层边防体系,南京—北平、太原、西安为中转站——辽东、大宁、大同、甘肃等前线。
三层相互支援和配合,各地都不会出现过大的压力。
再加上朱元璋时设立的完备储粮系统,京军有军储仓,各省、府、县都有地方官员俸禄的仓库和用于赈灾放粮的预备仓以及用于支援前线军需建立的临濠仓、临清仓,边境守军有边境仓,将当地屯田收入作为军饷。
同时在运输上有漕运和东莱州经海路输送粮饷到北平和辽东的海运。
由此可见,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在设计系统方面很有一手。
而且不难看出,朱元璋想的是系统如何持久运作,例如官僚制度和上述的粮草等制度。
他没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蒙古问题!
而朱棣!
他想的是压过老爹一头,就算不能一步到位,也要打好百年太平基础。】
最后一句让朱棣有点破防,因为他还真有过要立威名,让群臣将领已经百姓们承认他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帝。
【可能是因为朱棣是藩王造反的缘故,他也畏惧藩王,他要么削藩,要么让藩王养老,或者像宁王那样调往南方。
而天子呢?
用来守边关!
结合上述对朱元璋的分析可知,此举本末倒置,带来了很多麻烦。
一、不是谁都是朱棣,更不是李世民,不是所有皇帝都会打仗!
宋朝的例子历历在目。
宋太祖能打,宋徽宗能打吗?
就算能打又如何?
两军交战,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皇帝被俘虏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二、这样做给朱棣自己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他不得不打,而且还要想办法打出几十年的太平。
三、变换了边防分布,加强北京防卫,削弱了其他地区的防备。
从此之后,边防的焦点永远聚集在北京附近。
朱棣设立宣府,明英宗设立延绥,明宪宗设立固原、蓟镇,嘉靖帝设立昌平、真保二镇,万历帝设立山海关、临洮。
朱元璋时期的分区域防边体系,成为防卫北京体系。防卫北京的卫镇有大同、宣府、蓟州、辽东、昌平、真保、山海关等7个。
朱棣第五次北伐的原因就是因为阿鲁台部从山西南下而边军无法防备。
四、在粮草与白银的调动上,只以京师为主要。
原本朱元璋建立的多个仓库的粮饷都充实到北京。
……
除此之外,朱棣本人的施政也有问题。
一、撤销朱元璋时期的部分军事防御前线基地。
朱棣撤销大宁卫,把大宁卫割让给靖难之役有功的朵颜三卫,把宁王朱权改封到南昌;废除东胜卫,军队调入河北驻守;废除开平卫,守军迁入河北。
此举完全符合上文拱卫京师,削弱其他地区边防的做法。
二、经过朱元璋一朝的多个大案,大臣将领被杀,能带兵北伐的人非常少。
朱棣多次亲征,没有培养足够多的将领。
三、北伐规模大,后期发动次数频繁。
在大兴土木,疏通扩建运河以及修建紫禁城后打了三次没有多少利益的战争,劳民伤财削弱国力。
……
朱棣生前,没有培养足够多的军官力量用以制衡文臣。
他死后,文臣势力壮大。
朱瞻基以后,明英宗朱祁镇以及明武宗朱厚照等人虽然想要像朱棣一样北伐,但是因为上述的综合在一起的各种原因,文臣大多反对北伐,只认可防守,就连明末的袁崇焕也是坚守。
虽然不能说明朝灭亡只是因为朱棣的各种政策,但却离不开关系。】
账单非常清晰地摆在眼前,好似把朱棣的所作所为都透了一遍,仿佛老爹当年靠锦衣卫记载官员们的各种笔记一样。
朱棣看麻了,后代居然如此无能!
尤其是最后那一段,让他非常心痛。
可木已成舟,时间都发展到了这一步,他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