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铁船位于中心,其上有无数能够让人进去的“铁鸟”。
周围有无数小型铁船环绕。
“知耻而后勇!”
费信明白,因为国难,在缓过来以后,大明大力发展舰船。
如今为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仙人前来提醒,文字也表明了要让费信等人扛起发展海运的使命。
光幕结束后,费信久久不能平静,手中的笔迟迟难以落下。
然而就在他想回看刚才的内容时,动一动手指,光幕又立刻显现。
“原来异像是可以控制的。”
“仙人想让我们反复观看记录,并以此警示。”
思来想去,他坐立难安,立刻传人去宫内想见朱棣。
……
看到费信如此严肃对待,李铁军很欣慰,没有选错人。
若是给朱高炽等人看到,这些事情都是几百年后发生的,未必会马上行动。
现在就等着朱棣拍板了。
大明发展海运的黄金时间就这一百多年了。
朱棣也已经老了。
他不是一直都想做几代人的事情吗?
所谓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李铁军认为,朱棣看到之后应该会把发展海运当做国策,今后都不许变。
什么“天朝上国”都是虚的,能拿到手的才是实的。
……
宫内。
朱棣刚要躺下去,便有人来报费信请见。
“费信?大晚上的来找我做什么?”
“有什么事情不能明天再说吗?”
太监道:“陛下,费大人说了是要紧事,关于海运。”
“海运?他在京城,难道有人给他上报海上的事情?而且有事情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来和我说?郑和第一时间是传信给他吗?”
朱棣有些生气,但不怠慢,毕竟海运需要人才,费信长年在海外,也没见过皇上,不懂宫内的规矩,可以理解,以后稍微敲打就行了。
匆忙穿好衣服后,朱棣去见费信。
然而费信却要求和朱棣单独谈话。
朱棣更加疑惑了,立刻示意禁卫去屋外把守,独留侍从太监在身旁。
“说吧,什么事?”
“陛下!”费信见没人后,立刻将光幕翻出来。
观看后,朱棣震惊得立在原地,如同一尊雕像一样,目瞪口呆,似乎眼皮都没眨一下。
许久后,朱棣才缓缓开口道:“你从哪里得到的异像?”
“陛下!微臣抄录书籍时,异像突然出现!仙人显灵!反复摸索后,发现我可以控制异像。”
对此,朱棣已经猜到了。
费信也是仙人选中的人。
“使命?功利千秋?仙人这是要将海事托付在你身上。”朱棣寄予厚望似的对费信道。
“陛下,微臣不敢当。”费信非常严肃地说道:“微臣认为,仙人是将使命交到了我们这一朝手里。”
“嗯。”
朱棣的几百年后的外国入侵感到十分心痛。
泱泱大明,居然连炮弹都打不响。
而且“日本”“英国”都是小国,为何能打败比他们的领土大几百倍的大明?
难道是占领澳大利亚以后,英国变强?
日本距离美洲很近,难道他们提前发现了美洲?
种种猜测令他感到十分不安。
好在后世子孙知耻而后勇,也打造了坚船利炮。
朱棣对坚船利炮也很感兴趣。
大铁船,能飞天的“铁鸟”,不可思议,这些都是他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所谓的“北伐”,在后世看来就像个笑话!
只需几把火铳就能扫荡骑兵,如果有飞天“铁鸟”,骑兵更加比不过,因为马儿跑不上天!
对此,朱棣非常重视。
既然费信是仙人选中的人,那就让他处理南洋的事务。
彻夜长谈。
费信将自己前往南洋和西洋的经过一一道明,并且从中指出他对海运的看法,以及对南洋各国的看法。
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角度阐述。
先前朱棣只认为好好经营航海贸易,同汉唐设立西域都护府那样,在南方设立多个宣慰司就行。
顺便赚钱,弘扬国威,找小侄子。
可现在看来,有一群“殖民者”到处烧杀抢掠侵占地盘。
“陛下!以安抚为重,军事为辅。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如若他们都肯听话,降低关税,让我们南下,便可合作。如若不能,便出兵。”
费信则认为应该出兵,但是不着急将南洋揽入大明版图之内,应该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逐渐渗透控制。
在能够打造出坚船利炮后,再把重心南移,接着建立海上皇权!
朱棣认可费信的想法。
“事到如今,我意已决。”
“对南洋,不能点到为止,应该重视。”
“尤其是几百年后英国等殖民者进攻沿岸多地,应以南洋为前堡进行防备。”
“你先回去吧,明天我会让辅臣们再过来。”
“是!”费信先行告退。
“等等!”朱棣提醒道:“今天的事情不要和别人讲,太子也不说,明白吗?”
“微臣明白!”
“回去吧。”
……
第二天下午。
内阁辅臣都来了,还有朱高炽和费信以及即将南下的“英国公”张辅,还有兵部、工部、户部的大臣都来了。
他们聚在一起,讨论着“下南洋”的事情。
“出洋劳民伤财,不可再出了。”
“陛下不是要北伐吗?怎么把目光转到出海上了?这南方有什么威胁?北方的威胁才大!”
“如果两面出洋,要用船吧?南京那边还撑得起来吗?咱们户部怎么算钱?”
“出兵?是从南方调兵还是从北方调兵?北边的蒙古人不管了?”
“郑和不是已经在旧港屯兵了吗?让他们去做不就行了吗?”
“……”
朱高炽已经笃定了要出洋的想法,不参与讨论。
费信是小官,没有插嘴,他要等待朱棣拍板决定。
讨论中。
朱棣进殿。
群臣立刻停止讨论,低头不吭声。
来到群臣之前,朱棣威压一声:“费信。”
“臣在!”
“任你为两广市舶提举司总司,管理两省海贸。”
此令一出,不少官员都很震惊。
名不见经传的费信居然擢升高位!
可见朱棣出洋的决心。
不少大臣并不反对让费信升官,而是反对出洋。
可他们还没说完,朱棣便将那些反对北伐的官员们都放出来了。
只可惜,不是京官复原职,而是调派往南方。
“令夏元吉为两广巡抚……”
“让他们先过来见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