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大量带有病菌的老鼠、蟑螂,不断线儿地往人居住的地方聚集,谋求人们的残羹剩饭。当时的饥民为了果腹,不仅把老鼠藏在洞中的粮食全都扒出来吃,还把死在路边老鼠拣来吃,结果,这一错误举动使很多人感染鼠疫。
饥饿使人们穿州过府,逃荒避难,投亲靠友,四处谋求生路。于是乎,鼠疫在不经意间,被逃荒的人们带到了各地。结果,因没有可靠的防疫措施,全国很快就爆发了鼠疫。由于当时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鼠疫,便将这个病称为“疙瘩瘟”。
据《明史》记载:“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后人总结过,人类历史上传染病大规模发生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战争,大规模的征战驱使着士兵们,从一个地方跑到很远的另外地方,像“非洲军团病”就是典型;第二个渠道是通商和第三个渠道是传教士的宗教活动,无意间携带传播病毒。
1910-1911年,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先是横行整个东北,持续6个多月后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
疫病流行既是一种医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自古至今,从疫病发源,流行到后果都离不开社会,地理和人口无序流通、任性胡为等为疫情助力的行为,产生多地发病的严重后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置人性不顾,泯灭良心,巧立名目,借机敛财,行祸国殃民之事。
有瘟疫必然就有防控。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对疫情进行防控的艰难探索,并留下了行之有效的可贵经验:卜辞中有“疾,亡入”,意为不要接近可能患有疫病的人。
《周礼》中记载了额周王室定期举行“室内消毒”的仪式和负责消毒的官员。《周易》中也出现了“豫防”(通预防)一词。
《山海经》中也有着与防疫密切相关的记载,例如“其中多箴鱼,食之无疫疾。”“堇理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共记载了7种可以防疫的药物。
进入秦汉时期,受传统哲学思维影响及传统医学的发展,中医理论及中医药学日趋成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预防和治病的理论体系。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对后世防疫治疫产生了深远影响。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科技的进步,病毒也在悄然进化。前些年,发生的非典是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快,稳,恨,传播途径广,患者岀现症状快,周期短,致命性高!主要症状:发烧,低烧持续不断,咳嗽,乏力!非典型肺炎被攻克虽已过去多年,但这种病毒仍然没有完全消灭掉,很多的流感和非典型肺炎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