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改革五条
第111章 改革五条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尤其是这位昔日的皇后在做唯美蝶振的时候,顾泽明心中快活的不得了。
清晨,山上的雾气如瀑布一样流出,太阳已经上升,顾泽明身穿一品朝服,手拿笏板,去马厩取了马,朝紫禁城去。
莫道君行早,顾泽明这般大人物要上朝,早有底层的百姓讨生活,一大群人在外城的断壁残垣里,挖木头,挖石头,以便卖钱,或自己用。
咚咚咚咚——顾泽明骑马在长安东街,听到了鼓声,不远处便是长安左门,想来有人在敲登闻鼓。
登闻鼓是明朝的祖制,洪武时期,这登闻鼓设立在午门,到永乐时就挪到了长安左门外,由六科、锦衣卫轮班值守。一发现有诬告,击鼓者立毙,以至于这登闻鼓渐渐成了摆设。
今日这个摆设响起,又为了什么而响?
顾泽明暂且不得而知,现在他的心里只有改革大局,一副中国地图横亘在他眼前,一副世界地图横梗在他眼前,一副太阳系的应该叫什么呢?二向箔吧。言而总之,现在他的脑里满是宏伟的蓝图。
大殿里面熏着香,这实在是有现实的需要,大臣上朝都要脱鞋,要是有几个脚臭的那就不得了,必须拿香来盈一盈这大殿。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戴权的声音在大殿回荡,出乎别人的意料,顾泽明今天最早上疏,那戴权亲自接过,交给夏守忠,帘子后面的袁太后看了顾泽明的奏疏,目瞪口呆,心想,这顾泽明要干什么?
这是怎么了?朝臣们眼看这太后久久没有给出答复,心中不免要猜测这奏疏里面的词句安排。
袁太后原先也不懂得政事,她不是崇祯皇帝的智囊,现在迫于压力,她垂帘听政这两月,练出一点眼界来,可到底还是没有看出顾泽明这改革条陈的深意来,她对着夏守忠说了几句,夏守忠便向大臣传话:“顾大将军的奏疏,你们这些大臣也都看一看,议一议。”
朝臣们挨个看了,只见顾泽明奏疏里面说了这么几条。
一、免除全国所有地方田税,田赋三年;二、全体官员的俸禄在此后五年内逐渐增加,要确保一省之巡抚级别的高官的年俸禄朝一万两看齐;三、在河南、山东、直隶等地实行分田,要确保耕者有其田;四、吏部只管到省部一级的官员,省部以下的官员由所在省任命;五、多收商税,士农工商,商者最末,而今国事艰难,百废待兴,应该多从商人这边收钱,官员增加的俸禄也从商税里面出。
大臣们面面相觑。加俸禄,很好啊;不收税,听着也不错;耕者有其田,孟老夫子的话,大概也没有错;商人的确是四民之末;至于这个吏部的职权,那是吏部的事情。
按理说目前为止,最应该反对的是吏部,可偏偏现在的吏部没有尚书,现在的吏部名义上官职最高的是宋企郊,因为历史问题,他对顾泽明的要求是从来不拒绝的,不过今天他还是开了口。
“如此行事,恐怕地方尾大不掉,以后恐有谋反,望诸位大人细思细省。”
这也是,人事权对官员来说向来是最大的权力,把这权力分出去了,的确容易造成割据的情况。
不过顾泽明的想法却是这样的,如今这样的局面,就不应该再把大明看做一个整体,现在的世道是真乱了,矛盾也是真激烈了,应该把朝廷看做一个特殊的割据政权,新情况需要新思维。
换句话说,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做裱糊匠,旧制度应该破掉一些。
顾泽明对着宋企郊说:“宋大人,我觉得不能这么想问题,咱们大明的官员都是科举考出来的,学的是圣人之言,都是忠臣,没有奸臣,断然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顾泽明一说出这句话来,不知为何,整个大殿里面的人你看我,我看你,全部都心照不宣的笑了起来,大殿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说忠臣,大明的文官自然都是忠臣了,那有什么好说的,虽然大明的官员表现是有目共睹,但他们的自尊心还是在的,你要乐意捧他们,他们会很高兴的,这笑声里面甚至还有些自嘲的意味在里面。
还好现在不是朱元璋和朱棣所在的时候,要不这帮大臣准得被认为是行为不检点;还好现在也不是嘉靖、万历时期,那时好事的御史准会说大臣实在是没有规矩。
安明公吴三桂现在却有话讲了,“不收农税,要是战事发生,又该如何?”
众人一听,这也是个重点,要是不收税,要是发生战争了怎么办?
没钱可万万大不了仗。
顾泽明道:“安明公担忧的是,但多尔衮已经遭了大败,元气大伤,没有个七八年,元气恢复不过来,所以断然不会大打,只要边镇的百姓注意就是了。”
“那这李闯和张逆呢?”这话一说出口,吴三桂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朝廷不收税,李自成和张献忠也就没有进一步扩大的资本,因为他们两个发家就在于宣传不收税。
现在等于被釜底抽薪了。
修养个三年,朝廷也富了,这李自成和张献忠也就不在话下了。
当然这只是吴三桂美好的想象,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存在的,官员该贪的,还是要贪,老百姓该被盘剥的,还是被盘剥,明朝末年的问题是农业内卷化的问题,这个时间点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就是清军的办法,图图。
把人噶一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了。
不过说实在的,顾泽明可做不出来,要不然他抗清干吗?当顺民不就完了,这个历史责任还不用他背。
顾泽明这些行为的奥义还就在于朝廷的所在的地,以北京为中心,只要牢牢抓住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这四个地方,事实上再打一个天下也是完全做得了的。
但在场的官员现在还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北京城的粮食供应自元代起就需要南边来的漕运粮来作为城里面的口粮,顾泽明这样大手一挥免除了三年的农业税,可城里面的饭还是要吃的、
这粮食问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