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明天子 第101章 陶县丞的俸禄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6:36:47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老人五更天高声诵读太祖教民六谕,留驻在江门镇朱见深一行人也听到了。

他们去崖山祭拜完后,回到了江门镇,住进了陈三甲的家里,与在附近州县做实践调查的王恕、马文升等人会合。

等到天亮,朱见深、王恕、马文升、文应龙、刘健、李东阳等人在陈三甲的引领下,来到白沙里村头,这里修有一座亭子。

“殿下,诸位大人,这就是白沙里的申明亭。还有一处亭子在村尾,是旌善亭。”陈三甲指着那座显得有些破旧的木亭说道。

接着大家到旌善亭又看了一圈,陈三甲对众人说道。

“殿下,诸位大人,这条大道是新宁、新会北上广州府的官道,还算繁华。旁边这家茶馆,是在下与人合办的,夏天每日供三桶凉茶,冬天每日供三桶姜茶,皆是免费,任由旅人取用。”

“善事!善事!”

众人皆称赞。

“茶馆后面是一处阁亭,即僻静又干净,请殿下和诸位大人到里面歇歇脚。”

“好!”

众人纷纷坐下,喝着茶,讨论起刚才所见的申明、旌善亭。

“想不到在岭南海疆小县,还能看到申明、旌善两亭,真是幸哉!岭南民风淳朴,还能记住太祖祖训,秉持教化向善之风。了不得。”

王恕捋着胡须,欣慰地说道。

陈三甲拱手答道:“好叫王大人知晓,自宣德年后,本县各处的教民六谕,也是时有时无,各处的申明亭和旌善亭也是破旧腐朽,不堪负用。陶县丞入新会县后,连下几道钧令,叫各乡各里恢复祖制。”

“前月学生也捐了一笔钱粮,把江门镇各里的申明亭和旌善亭修葺了一番。”

“大善!”王恕和马文升连声赞叹,“陶县丞知道教化地方的重要,确实是明事理的能吏。”

“谢王大人和马大人缪赞!”陶鲁从外面走了进来,拱手客气道。他身后跟着一位四十岁男子。

“陶县丞怎么来了?”

“殿下和诸位大人视事新会,下官身为地方主官,当然要亲自陪同,才是正礼。”

朱见深的右手不客气指了指他,摇了摇头。

“陶县丞,你休得瞒我们,你不是阿谀奉承之人,要巴结前几日在你县衙就巴结上了,何必等到现在。你应该是别有目的!”

旁人听到这话,都转头看向陶鲁。

陶鲁微微一愣,传说这位皇子殿下聪慧过人,看来有几分真实。

他面不改色,拱手道:“太祖祖训,官吏不得下乡,以免扰民。只是不下乡,地方实情无从得知,可能会被胥吏糊弄。”

“下官就找些理由下乡。这次殿下与诸位大人从崖山回来,路过白沙里,下官自当要来作陪,出城过乡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理由找的,实在太人无语了。再看看自家老祖宗定得什么规矩,把一个用心办事的好官逼成什么样子了。

“陶县丞倒是挺坦诚的。”朱见深说道。

“下官自幼得家严教诲,君子坦荡荡。”陶鲁仰首挺胸道。

哦,说你胖还喘上了。

“既然如此,陶县丞以主人家身份来作陪,那就该拿出主人家的样子。”

朱见深笑嘻嘻地说道,“宴请、住所,请陶县丞和新会县掏钱支应吧。我们总是住在陈员外家,那才是扰民。”

陶鲁双手一摊,“下官没钱,新会县衙也没钱。所以这个主人家,下官和新会县都支撑不起来。”

朱见深哈哈大笑,这是位君子!

众人讶然,这位还真是坦荡得让人无语。

陶鲁身后跟着的那位男子,拱手道:“殿下,诸位大人,我家老爷,秉承太爷遗训,持官清廉,这是众人皆知的。”

“这位是?”

“这位是在下的族兄,陶宽,少年时就伴随家严身边。”

“哦,请坐。”

说完后朱见深又问转问陶鲁:“陶县丞俸禄多少?”

众人侧目,殿下这是要盘点陶鲁家底,跟他算账啊?

“在下官阶正八品,月俸六石五斗,一年合计七十八石。按照广东惯例,米二折八,一年能拿到十五石陈米。其余的折物,每月发下来什么,就看布政司官仓里有什么。”

“胡椒、苏木、绢帛、棉麻,什么都有。在下十五岁因家严遗荫,被授八品官阶,俸禄拿了五、六年。有一年,下官折物还拿过灯笼、蜡烛和鱼干。这些东西,下官都需要拿到集市变卖了换钱。运气好五六折,不好二三折也有可能。”

“按例下官还有皂隶银可拿。正统十四年,兵部重定官员合用皂隶之数,在下是八品,有两位皂隶可用。皂隶不用工钱,但是得包吃住穿。下官家产不丰,俸禄又薄,养不起皂隶。干脆按照惯例,放还皂隶回家,收一笔皂隶银,每年二十两银子。”

陶鲁娓娓道来。

“二十两银子,比俸禄还要高?”李东阳忍不住感叹道。

朱见深瞪了他一眼,外快比正俸还要高,你是在赞扬大明俸禄制度还是在歌颂呢?

“陶县丞请坐!”朱见深示意道,然后扳着手指头算了起来。

“现在广州的米价是一石三钱五分银子左右,陶县丞的七十八石米折合下来才二十七两银子。但里面还有八成的折物,只能换成折价的二到六成。”

“这么少?”李东阳诧异地问道。

“少?发折物都是官仓里堆积过多的才拿出发。你想想,平日里胡椒贵,每斤四钱银子,结果这月广东省通省官员折物都发胡椒,市面上到处都是胡椒,你觉得它还值四钱银子吗?”

“不值!物以稀贵,东西突然多了,肯定不值钱了。”李东阳连忙答道。

“可是布政司发胡椒,就按市价折银。你余下的俸禄还有十四两银子,直接按市价给你发三十五斤胡椒。不要也得要!俸禄折物拿到手,你不能拿着胡椒去买油盐米醋吧,先换成银子。”

“可是这时胡椒贬值,价格暴跌,可能每斤两钱银子,也可能才一钱银子。三十五斤胡椒,运气好,你能换回可七两银子,运气不好,只能换回三两五钱银子。”

“如此算下来,陶县丞的俸禄最后能拿到手的,连米带折物,在七到十四两银子之间。加上皂隶钱,一年能拿三十两银子。”

做官居然不旱涝保收,还跟农民一样,要靠天吃饭。

运气好能多拿些,运气不好,只能少拿些。

这是做官吗?优越感和幸福感在哪里?

朱见深直摇头。难怪在大明当官,需要用程朱理学来打鸡血。

“一年下来,能拿三十两银子,陶大人,够花吗?”李东阳迟疑地问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