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异世孤星 第91章繁荣发达

作者:蛋壳破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04 07:01:30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天色渐晚,房玄龄夫人适时提醒:“这个时候,花灯该纷纷亮起,小辈们怕是要出去玩闹了。”

杜如晦夫人则忧虑地说:“如今陛下推行风气鼎革,允许年轻男女自由恋爱择偶,我真担心我家澄儿会被那些轻浮子弟所骗。”

对此,长孙皇后理解杜夫人的担忧,但她理性分析:“现今女子看人的眼光往往比我们还准,倘若男子才学不足,只怕也难以入她们的眼。至于门户问题,虽然现在是个大问题,但随着时局的发展,日后必定不再是阻碍。”

“这话怎讲?”众妇人不解。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含蓄地道出真相:“具体的我不便细说,但只要记住,陛下向来看重的是真正优秀、勤奋的年轻人。即便出身寒门,只要自身实力出众,陛下自然会厚待他们。如今陛下力主革新,正是英雄崭露头角之时,大家拭目以待即可。”

她深知李二正在严厉打击世家门阀势力,并决心彻底铲除这种制度性障碍。因此,未来能够得到朝廷重视和提拔的,必然是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新贵阶层。自身的实力和陛下的信任,远胜过任何门户背景。

长孙皇后的点拨令诸位夫人豁然开朗,深感认同。

“无论哪家公子,再大的家族势力也不能超越陛下,如果我们的女儿能遇到像霍去病那样的青年才俊,那真是福分啊!”长孙无忌的夫人提议趁此盛会替女儿们挑选佳婿,众夫人立刻积极响应,决定一同前往琴会现场。

而此时的长孙皇后心中暗笑,她早已得知李长歌将会参加此次盛会,并且已经悄悄动用了自己的私房钱买下了所有的琴。她想象着李长歌届时可能会面临的种种场面,不由得哑然失笑。

……

随着夜幕降临,长安城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如星河般璀璨夺目。

无数的花灯挂满了大街小巷,无论你身处何处,抬眼望去皆是五彩斑斓的光影流转。

李长歌与几位丫鬟用过晚餐后,在这热闹非凡的市井中闲逛,恍惚间竟找回了前世商业街熙熙攘攘的感觉。

漫步片刻后,他们来到城东一处茶楼歇脚。此处恰巧位于琴会活动区域的中心地带,坐在茶楼里,透过窗户就能一览楼下的街道景象,待琴行开始贩卖琴器时,便可立即下楼参与其中。

茶楼内人声嘈杂,众人议论纷纷。

有人提及最近科举考试的难度:“听说这次科举题目极为刁钻,四书五经倒还好说,但涉及史书、兵书的考题尤其多且难,十道题目里有八道都出自这些方面。”

另一人接口道:“看来朝廷确实有意图通过选拔人才来解决突厥问题啊。”

“不过,突厥人势力强大,尤其是马匹众多,一时半会儿我们大唐怕是难以战胜。”

又有人叹息,“突厥人时不时地就来大唐边境打草谷,但我们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轻易行动。”

“你们听说了吗?坊间有传闻说,陛下下个月就要对突厥采取军事行动了!”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质疑,“这种事你也信?兵马未练好,粮草也没准备好,这时候出兵,你觉得陛下会如此鲁莽吗?”

“没错,我有个同乡告诉我,目前陛下的军粮仅够二十万大军作战所需。而咱们大唐包括骑兵和步军在内,兵力可是多达五六十万,怎么可能下个月就发动战争呢?”

另一个人也附和道,并补充了一个新消息,“我还听说,陛下近期正计划裁军,多余的士兵若老家有田产的回家耕田,没田的则安排去城外工厂做工。既然要裁军,怎么可能会突然用兵?”

“就是嘛,这种小道消息听听就算了,不能当真。”

一位茶客不以为然地说,“倒是听一个参加科举的朋友提起,城外工厂给的工钱高得很,比种田挣得还多……反正明年的科举还有时间准备,何不边工作边复习?”

茶楼里人潮涌动,各种话题交织在一起,其中关于突厥局势和土豆红薯的话题最为热门。

李长歌在一旁听着众人的谈论,不禁微笑起来,觉得这些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比前世自媒体上的信息还要离谱。至于他提出的那个手榴计划是否被李世民采纳,至今仍是个未知数。在李长歌心中,他也认为这个计划过于激进,李世民恐怕不会接受。

李长歌认为手榴计划的不妥之处,并非在于其无法产生效果,而是实施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不可预估且不可避免的人员伤亡。这与一般军事任务不同,尽管战争中伤亡在所难免,但将士们通常会想尽办法减少牺牲。然而使用手榴炸毁敌方城墙,这样的行动对任何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挑战,毕竟那不是游戏中可以轻易替代的初级单位,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

若是放到前世,这五百名执行任务者无疑个个都堪称特级战斗英雄,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如此数量的勇者难度极高。因此,这个计划在李长歌看来确实有些离谱,他当时只考虑了武器的威力,却忽视了人的问题。现在细想,如果真的让他来策划,肯定不会选择这种方案。既然自己都能看出其中的问题,以老李等人的智慧自然也不会视而不见。

这些国家大事,李长歌虽心系于胸,但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仅是大唐治下的普通员外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没有过多地去挂怀。而在茶楼里,除了讨论突厥之事,还有一件令他颇感震惊的话题:长安城因为科举制度的定期举行,竟然催生出了几家专门教授应试技巧的书院。

这些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机构,它们紧跟科考趋势,每年教什么完全取决于当年考试的内容,相当于为参加科举的学子提供备考辅导班服务。

李长歌听闻此事,不禁感叹:公元几百年就出现备考补习班,真是让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书院竟然是由一些落第士子筹资创办,虽然起点不高,但生意火爆,甚至有世家为了影响和利用这些科举士子,派出出身世家的大儒入驻书院授课,使得书院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李长歌对此感慨万分,大唐社会的繁荣发达果真名不虚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