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感忧虑,面对穷凶极恶的世家大族以及突厥、高句丽等外敌的威胁,才十三四岁的李承乾恐怕难以应对。一旦处理不当,大唐恐将步西晋后尘,国祚不稳。
李二继续道:“但是歌儿完全不同,这段时间以来,朝廷内外的压力几乎全部来自各路世家之人,他们因科举改革对朕施压不断,加上边境的突厥和高句丽虎视眈眈,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束手无策。然而,当我去找歌儿交谈时,不到半天时间,他就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几条计策,竟然把困扰我的所有难题都一一化解了。”
“所有难题都解决了?这怎么可能?”长孙皇后掩口惊呼,她万万没有想到歌儿竟能有如此手段。十六岁的年纪,在她的印象中应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而歌儿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睿智和决断力,犹如李二曾上山求教于高僧隐士般神奇。
“观音婢,此事千真万确。”李二沉稳回应,“你想想看,若是承乾面对如今这般复杂局面,各路世家官员联手施压,他恐怕很难应对。承乾心肠软,又缺乏果决,那些善于伪装、实则与藩王无异的所谓百姓,一旦联起手来,以各种方式施加压力,崔正德那样的恶徒只怕早就得以逃脱制裁。”
“的确如此。”长孙皇后点头赞同,深知皇室惩治奸佞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承乾的性格特质难以应付这般棘手问题。一提到崔正德,她便想到若非李二的强硬手腕,此人怕是早已逍遥法外了。
然而更令长孙皇后惊讶的是,歌儿不仅在内政上有独到见解,连抵御外敌也给出了令人叹服的策略。
“他还精通兵事呢,”李二接着道,“就连老将李靖都对他的见解赞不绝口。他设计的新式弓弩,按照图纸制造出来的兵器,其威力远超寻常士兵所能操作的一石之弩。歌儿设计的弓弩能发射三四石力的箭矢!”
这一消息让长孙皇后震惊不已,即使她不谙军事,也知道这意味着大唐军队装备的巨大提升。心中暗自庆幸,这样的天才居然是自家骨肉,否则若落入突厥等敌手,长安城的安危恐怕都将面临巨大威胁。
好奇之心驱使着长孙皇后追问:“那歌儿究竟是如何解决这些世家问题的呢?要知道,即便是魏征这样的一代贤臣,乃至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被藩王问题困扰得焦头烂额啊。”
李二神秘一笑,卖了个关子:“歌儿提出的方案,并没有多么玄妙,关键在于他的见识深远,不同于一般人的就事论事。具体是什么,明日早朝自有分晓,到时候,我倒要看看这些世家还能怎样兴风作浪!”
长孙皇后凝视着李二,尽管心中满是好奇,但一眼便洞察出,此刻的李二确实卸下了不少重负。那久违的少年般的邪魅狂狷之气,在他身上若隐若现,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她不禁一阵恍惚,记忆中李二那爽朗开怀的笑声与安稳香甜的睡眠,似乎已暌违多年。这一切的变化,自歌儿的出现开始,悄然发生。
长孙皇后内心涌动,对于改立储君一事,她原本并不赞同。
尽管李长歌才华横溢,可作为一位母亲,她自然不愿见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承乾与李长歌,因皇位之争而陷入矛盾冲突,再酿成如玄武门那样的悲剧。
然而,随着时局演变,她逐渐意识到,或许李长歌才是更适合坐上龙椅的那个人,其资质与才能可谓天造地设。在这一瞬,她心中对改储之事萌生了一丝犹豫,打算听听李二的意见。
夜色渐褪,晨光熹微,新的一天如期而至。
大唐皇城巍峨矗立,朱雀门赫然醒目。
古往今来,皇城皆遵循坐北朝南之格局建造,朱雀属火,方位南方,故此,皇城正南大门非含光门、非安上门,正是象征皇权炽烈的朱雀门。一切政令由斯门发出,体现着皇帝的意志和权威。
此刻,朱雀门外,一众身着官袍的大臣排列整齐,数量庞大,竟占了大唐朝廷官员总数三分之二有余,他们均来自世家大族的力量集结。
眼看着早朝时间已到,他们却并未踏入皇城参加朝会,而是静默肃立于此,目光各异:有的狠辣如刀,有的恐惧不安,还有的狂热如火。
百姓们见此情景,惊恐万分,纷纷避让。
毕竟,玄武门之变尚未远去,如今又见这般阵势,难免让人揣测宫中是否再生变故。这异常的气氛,自然无法逃过诸多关注的眼睛。
秦琼紧皱眉头,同样站立于朱雀门外,却刻意保持着与那些官员的距离,他看向身边的长孙无忌,疑惑问道:“辅机,这是怎么回事?为何这些官员不上朝,却在此聚集?”
长孙无忌摇头叹息,沉默良久后才低声向秦琼解释:“这些都是各路世家所控制的派系,叔宝你也是陛下的亲信,想必也知道,最近陛下遭遇了一些困难……”
秦琼听闻,神色骤变,急切追问:“那他们此举意欲何为?陛下现在宫中吗?还有,李靖将军对此有何看法?”
长孙无忌正要开口回答,秦琼已然按捺不住,准备前往城外兵营。
长孙无忌连忙安抚道:“将军稍安勿躁,事情还没严重到那个地步。”
秦琼愣住片刻,随后也明白过来,若是真的发生政变,自己怕是也不能安然与此闲聊。
但他依然困惑不解:“辅机兄,究竟发生了何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长孙无忌无奈叹气,继续解释:“还不是因为前些日子处决了一个叫崔正德的人,他是清河崔氏的子弟。清河崔氏对此不服,联合各路世家来找陛下的麻烦。”
“找陛下的麻烦?真是胆大包天!”秦琼愤慨之际,突然发现眼前密密麻麻的官员几乎都是清河崔氏纠集而来,人数之多令人咋舌。如此规模的施压,即便是不涉及政变,仅仅是要求陛下给个说法,恐怕也会令刚登基两年的李二低头。
此时正值贞观二年,倘若此时对世家低头,那么日后李二如何能稳固帝位,维护国家安定?秦琼深知,若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天下必将动荡不安。
长孙无忌看出秦琼的疑虑,进一步揭示内幕:“其实,这次的事情并非只是因为崔正德一人,关键在于一个月前陛下发布的科举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