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殿内瞬间众口一词,竟无一人提出异议,全都支持许敬宗的说法。
魏征听罢群臣阿谀奉承之言,火爆脾气立刻爆发。
“荒谬至极!日前微臣还收到了范阳州牧吕大人的奏报,范阳地区冬季连续干旱,直到开春才迎来一场绵延的大雨滋润大地,久旱逢甘霖,怎会突然发生火灾?!”
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也无法忍受这般胡言乱语,虽然他们平日里圆滑世故,但也并非软弱可欺。他们担心若今日放任许敬宗如此信口雌黄,后人看史书时岂不是要将此比作赵高指鹿为马的闹剧?
于是,他们相继出列,力陈己见。
“陛下,范阳所谓的火灾定是虚报无疑!”房玄龄沉声道。
“陛下,此事应彻查清楚,不能让范阳卢氏借此混淆视听!”杜如晦紧跟着补充道。
天策府诸位将领也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支持彻查范阳火灾之事。
面对群臣的激烈争论,李二却始终保持沉默,未置可否。
这一切都被许敬宗看在眼里,他嘴角微微上扬,心中窃喜不已。
许敬宗的笑声中蕴含深意,这笑并非出于其他琐碎之事,而是因为他虽为一介无耻之徒,却拥有极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眼下的局势,实质上是世家大族意图以教育资源涨价的方式来抵消李二推行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影响。他们暗中思忖:你李二欲借科举之力,调动寒门士子的力量来削弱我们的根基,那也得掂量掂量这天下的真正主宰是谁。这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颇为可笑,竟然天真地以为凭借科举诏书就能轻易踏入朝堂,与我们平起平坐。他们不照照镜子,审视自己的身份地位,竟敢抛弃本分,舍弃耕田做工的生活,妄图通过读书入仕,真是异想天开!今日若不将这一进身之阶——教育费用的问题算个明白,就休想轻而易举地实现他们的朝堂梦!
世家大族之所以敢于如此强硬,并非毫无根据。
理论上天下万物皆归王土,但现实情况却是,各方资源各有其主,世家望族手中的权力和财富,相较于李二这位君主而言,不仅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远超于他。
如今,李二想要挑战这个既定格局,无疑是痴人说梦。
尤其如范阳卢氏这样的顶级世家,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即便是李二连续颁布百道诏书,他们也能轻易找出理由将其化为乌有。他们会傲慢地回应:“你说短缺?我偏说没有,你能奈我何?”这就是他们对皇权挑衅的底气所在。
……
许敬宗的言辞,背后藏着深意,他早已预见到李二今日的无奈。
魏征等天策府的臣子痛斥过后,脸上浮现出忧虑。
他们明白,痛骂许敬宗容易,但解决问题却非易事。若无范阳卢氏的支持,诸多事务将陷入困境。
他们担忧,李二或许最终仍需向范阳卢氏低头,尽管这样的“赏赐”对皇威是极大的损耗,甚至可能造成政令不出甘露殿的尴尬局面。
此刻,甘露殿内的气氛异常微妙。
天策府群臣与世家系官员间的共识不言而喻。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李二今日别无选择,唯有妥协。
而裴寂等世家系高人则显得超然物外,仿佛置身事外一般。他们深知李二的困境,也清楚他即将作出的选择。对裴寂等人而言,这不过是常识而已。
正当众人以为胜券在握之际,裴寂察觉到了异样。
李二,居然在笑。
而且并非愤怒之笑,而是一种戏谑、看笑话般的笑容。
长安城中,每逢大事发生时,总会有那么一群闲散百姓聚在一起,带着看热闹的轻松表情,而此刻朝堂上的情形,与那群市井小民的表情并无二致。
裴寂的大脑还来不及对眼前之事做出反应,只听得“啪”一声响……
李二用力将手中的茶杯搁置在案几上,随后微微侧头,笑眯眯地扫视着台下的百官。
“倘若朕拒绝封赏卢氏,又当如何?”
李二这句话如平地惊雷,让许敬宗和众人措手不及。
许敬宗原以为李二会顺水推舟,接受群臣提议,他甚至已准备好满腹阿谀奉承之词,在裴寂面前刷一波好感度。然而,话音未落,他突然意识到异样——李二竟然打算拒绝封赏卢氏!
许敬宗愣住了,心道:“李二就不怕笔墨继续涨价吗?”
不只是他,裴寂以及甘露殿上的无数世家官员均被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惊得瞠目结舌,面露难以置信之色。
李二眼观四路,早已洞悉一切。自玄武门事变以来,他就明白自己已经彻底得罪了这些世家族系。当年父皇李渊大肆封赏,李元吉、李建成也与各路势力打得火热;如今轮到他坐镇江山,这群人怎可能轻易支持自己。既然如此,李二心中暗下决心:那就让他们见识见识自己的手段!
面对李二的拒绝,许敬宗一时哑口无言。
这时,大理寺卿郑玄年站了出来,试图缓和气氛:“陛下,前些日子崔正德一案民间仍有诸多怨言,不如借此机会卖个人情……”
不料李二直接打断他的话,冷冷反问:“郑玄年,是你卖人情还是朕卖人情?”
郑玄年心头一震,立刻明白了李二或许已有应对之策,因此不敢再言语。
其他不明就里的官员们纷纷回过神来,争相进谏:“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草率决定!”
“陛下,拒绝封赏恐伤人心啊!”
“陛下,治理天下应以赏善罚恶为原则,范阳卢氏此次解救天下士子于困境,陛下岂能不予厚待?”
“陛下……”
李二对此并未回应,只是淡然看着他们各自表演。
魏征等有识之士发现李二似乎并不为此感到压力,不禁心生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整个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未知的紧张气息,李二接下来的举动将会如何影响这个动荡的局面,令人屏息期待。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笔墨之事,实则牵动着大唐文脉的延续。
若非世家系官员的傲慢与轻视,连魏征都想劝李二慎重考虑。
杜如晦、房玄龄等人更是如坠云雾,难以琢磨李二的意图。
他们绞尽脑汁,却始终想不出李二的破局之策。
毕竟,没有资源,就无法自行制墨;即便有资源,国库的空虚也使他们束手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