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在大明王朝。

京都金陵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辉。

此地被朱元璋占取多年,自那时起,金陵城便成为了他夺取天下的中枢要地

历经岁月的沉淀与发展,直至今日,金陵城已然稳稳占据着天下第一城的宝座。

宽阔的街道,平整而又开阔。

足以容纳八辆马车并排疾驰。

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繁华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街边店铺林立,招牌琳琅满目。

百姓的吆喝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非凡的市井乐章。

街道上,有身着华丽绸缎的达官贵人,也有穿着朴素粗布的平民百姓。

有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将,也有手持书卷的文人墨客。

人们或是行色匆匆,赶着去做自己的营生。

或是悠闲漫步,享受着这太平盛世的繁华。

街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

有精美的瓷器、华丽的丝绸、新鲜的果蔬,还有各种特色小吃,香气四溢,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品尝。

秦王府街,秦王府内。

晋王朱棡正坐在厅中。

自己一脸愁容,唉声叹息道:“本王这老三地位不保,这都要成老四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的神情仿佛在诉说着天大的委屈。

一旁的老四燕王朱棣听了,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冷笑一声。

“说得本王老四地位还保得住一样!”

“唉。”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嘲讽,似乎对朱棡的抱怨不以为然。

老五周王朱橚则哭丧着脸,苦笑着说。

“三哥,四哥,你们都别说了,除了大哥二哥地位不变外,咱们其余众兄弟的位置都得挪一挪。”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地位下降后的悲惨境遇。

“老三变老四,老四变老五,老五变老六…哎!”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声音中满是惆怅。

原本的老六楚王朱桢也无奈地接话道:“我这老六要变老七啊…”

“没办法。”

他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感慨。

这么多年来,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自己在兄弟中的排行。

可如今突然要改变,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兄弟几个对视一眼,眼中都流露出相同的无奈与感慨。

随后齐齐仰天叹息。

这么多年了,他们早已适应了自己是老几。

可如今失踪多年的哥哥一回来,他们的地位都得发生改变。

而且,他们心里清楚,搞不好不只是排行要变,连藩王藩号都得跟着变一变。

想到此处。

兄弟几个脸色顿时一变,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担忧。

他们死死地盯着老二秦王朱爽。

此时,朱爽正在和自家厨子煮的面较劲。

他夹起一筷子面,放入口中。

嚼了几下,脸上露出嫌弃的表情,咋吃咋不得劲。

突然,他感受到了众兄弟那炽热的目光。

自己顿时抬头挑眉,一脸疑惑地问道:“咋啦,干啥如此看俺?”

朱棡又翻了个白眼,心中暗自嘀咕,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

想了想,还是朱棣一脸严肃地开口:“二哥,那人当真是咱们的亲兄弟?”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与期待。

众藩王齐齐将目光注视在秦王朱爽身上。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得到答案的急切。

朱爽放下手中那碗味道比之朱郴煮的相差十万八千里的面。

自己丢掉筷子,没好气道:“废话,这是母后和父皇亲自确定的还能有假。”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烦,似乎对兄弟们的怀疑感到有些不满。

说着,朱爽便学着昨日朱元璋的语气给诸位兄弟讲述了一遍。

“一来朱郴的年纪与朱辰一样。”

他一边说着,一边掰着手指,认真地数着。

“二来朱郴有自家母后亲自给戴上的吊坠。”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回忆,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吊坠的模样。

“三来朱郴十岁前在洪州城待过…”

他详细地讲述着每一个细节,仿佛要将这些信息深深地印在兄弟们的脑海里。

如此种种,已然确定了朱郴的身份就是他们失踪多年的亲兄弟老三朱桭。

众藩王听完朱樉的话,一时间沉默无声。

他们的心中都在消化着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脸上的表情也各不相同。

有的惊讶,有的感慨,有的则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片刻后,依旧是燕王朱棣率先开口。

“既然父皇母后都如此确认了,那想必朱辰便真是咱们的三哥朱辰了。”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众兄弟听了,纷纷叹息。

他们的心中既为找到失散多年的兄弟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地位的改变而感到忧虑。

很快,朱棣语气一肃。

他表情变得更加严肃起来:“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本来咱们的亲三哥即将回归咱们做弟弟的应该高兴才对,即便排行降了也无所谓。但…”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众王齐齐扭头看着朱棣,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都想知道朱棣接下来要说什么。

秦王朱樉瞪着眼睛看着停顿下来的朱棣,着急地问道:“老四,你想说啥?”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

朱棣深吸口气,叹息一声。

他缓缓说道:“但我怕就怕三哥朱桭的回归不但将众兄弟的排行降了,连带着藩王藩号也要跟着变。”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担忧,每一个字都仿佛是沉重的叹息。

“老三的晋王还能保得住吗?既然老三的晋王保不住,那我的燕王还能保得住吗?”

“老五,老六又怎么办?”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藩号改变后的困境。

“毕竟,再有几年,咱们几个可就要就藩了啊!”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紧迫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此言一出,顿时说进除了朱樉以外其余在场藩王的心坎里去。

是啊,这可怎么办!

他们的藩号可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根据相应的封地取的。

藩号变了,那么封地是不是也要变?

可这不行啊!

他们的封地已经被他们经营多年都非常满意。

不想换啊,也舍不得。

就比如晋王朱棡的封地太原。

太原可是横断中原与草原的重要军事重镇,地理位置极佳。

站在太原城墙上,极目远眺,广袤的草原与中原大地尽收眼底。

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加上朱棡的岳丈永平侯谢成常年镇守太原,为朱棡把控掌管太原大军。

多年来,他们精心经营,打造了一支忠诚而强大的军队,这是朱棡多年来经营的班底,如何能拱手让人。

燕王朱棣的北平同样如此。

在魏国公徐达的代掌管中,北平城固若金汤,商业繁荣。

这里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朱棣也在这里安插了许多亲信,暗中积蓄力量。

他深知北平的重要性,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实在不愿意轻易放弃。

其余的藩王大同小异,这些年来都在各自的藩地安插亲信,默默积蓄力量。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堡、训练军队、发展经济,已经将那里视为自己的根基。

如今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藩号改变,封地也可能随之变动,后果相当严重啊!

这是诸位藩王所不愿意看到的。

顿时间,秦王府正厅内的气氛有些凝重。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脸上的表情都十分严肃,仿佛在思考着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半晌过后,不会受到影响的秦王朱樉挠挠头。

他皱眉,闷声开口:“应该不会吧…此事父皇母后必然有考量…”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确定,但又试图安慰大家。

“俺们兄弟都能想到的问题,想来父皇母后也必然能想到,应该不会变藩号。”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父母的信任,仿佛相信他们一定会做出妥善的安排。

此言一出,众藩王倒是松了口气。

是啊,他们都能想到的问题,父皇母后怎么会想不到呢?

然后众兄弟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今天老二居然长脑子了,说出这般有道理的话来。

其实是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心思,朱樉气得牙痒痒,手指掰得咔咔响,眼神危险的盯着众多兄弟。

众兄弟见状,纷纷一哄而散,他们可不想惹恼了这个脾气暴躁的二哥。

同一时间。

朱元璋也正在为藩王之事苦恼。

他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眉头紧锁,脸上的神情十分凝重。

他的面前堆满了各种奏章,这些奏章都是朝中大臣们关于藩王之事的上书。

他拿起一份奏章,仔细地阅读起来,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阴沉。

倒不是和朱棡、朱棣、朱橚、朱桢他们一样忧虑藩王藩号会不会变的问题。

而是随着几位年长的藩王年纪偏大。

就藩时间将近,朝中反对册封藩王的声音也逐渐死灰复燃。

上书弹劾的御史言官一大批,还是不怕死的那种。

这些御史言官们言辞激烈,态度坚决,他们认为册封藩王会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国家的稳定不利。

他们在奏章中列举了历史上藩王叛乱的例子,试图以此来说服朱元璋放弃册封藩王的计划。

让朱元璋尤为的头疼。

此事早在洪武三年册封诸王之时便闹过一次。

当时朱元璋还颇为生气的以挑拨天家骨肉血亲为由活生生将御史言官陈怀义摔死在御史台门前,着实震慑住了一批人。

那一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陈怀义的命运而悲哀。

朱元璋站在宫殿的台阶上,怒目而视,他的声音响彻整个宫殿。

“敢挑拨朕的骨肉血亲,此等小人,罪不可恕!”

他的话如同一道惊雷,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颤抖。

陈怀义被侍卫们拖出宫殿,他的脸上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然而,一切都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可如今,反对的似乎不只是言官们了,还有那群不愿意让出兵权的淮西武将们在暗中推波助澜。

这些淮西武将们手握重兵,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国家的稳定,他们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兵权。

他们担心册封藩王会削弱他们的势力,因此在暗中支持言官们的反对意见。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言官们提供支持,甚至在朝堂上为言官们撑腰,试图以此来阻止藩王的册封。

这让朱元璋的眼神有些阴翳。他深知藩王制度对于巩固朱家江山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些反对声音背后的利益纠葛。

他在宫殿中来回踱步,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到了自己多年来的奋斗,想到了那些为了建立大明王朝而牺牲的将士们,他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计划。

然而,他也不能忽视这些反对声音,毕竟,国家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他必须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既能巩固藩王制度,又能平息朝中的反对声音……

毕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面临着一种极为复杂且微妙的局面。

他们在开创基业的征程中,极其依赖手下猛将们的赫赫战功。

这些猛将们在沙场上冲锋陷阵,攻城拔寨。

那气势犹如猛虎下山,勇猛无畏,一切艰难险阻在他们面前都如同吃饭喝水般简单。

他们用兵如神,气吞万里,为开国君主打下了大片江山,成为开国君主手中最锋利的宝剑。

然而,当天下平定,进入和平盛世之后。

这些习惯了在战场上破坏厮杀的武将们,却往往成为了开国君主的心头之痛。

武将们普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认为这天下是自己凭借手中的刀枪剑戟,一枪一剑拼杀出来的。

在平定天下、扫除前朝余孽之后,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应当肆意享受这胜利的果实。

即便不说肆意妄为,但也至少要和开国君主共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

而开国君主,在创业之初,大多重义气、重感情。

他们念及武将们在战场上的出生入死,往往会给予这些武将无与伦比的地位、权势和财富,以报答他们的功劳。

可是,开国君主的职责不仅仅是打下江山,更重要的是要长期治理一个国家。

随着国家的稳定,他们开始逐步收拢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这是因为他们深知,若某些武将不长脑子,拥兵自重,携兵作乱,将会对国家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