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第55章
嘉禾农业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各基地的业务蒸蒸日上,特别是肉羊繁育基地年利润突破五千万元大关,使嘉禾的资产超过亿元。但是这时候养猪基地发生疫情,猪瘟波及了整个养猪基地。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发生在猪上的一种高度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之分。该病以发病急、发生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为特征。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母猪感染后,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该病一年四季流行,可对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养猪基地经理陈忠斌对陈浩说:“猪瘟是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这给我们及时扑灭造成困难,目前已经蔓延至整个基地。”
陈浩问陈忠斌:“五叔,怎么办?”
陈忠斌说:“只能将疫点内的生猪已经全部扑杀和做无害化处理。”
“具体怎么办?”陈浩又问陈忠斌。
陈忠斌说:“养猪场要加强养殖环境的科学卫生管理,按时清扫、消毒,保证猪只营养充足,从而提高猪只免疫力,使猪瘟疫情得到控制,才能减少猪瘟造成的影响。”
“如何诊断和预防?”陈浩再问陈忠斌。
陈忠斌说:“病原学诊断常用免疫荧光、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来检测切片或组织培养物中的猪瘟病毒抗原,也可从组织病料或病猪血样中提取病毒基因组。
通过PCR检测病毒抗原,同时可以进行测序分析。病毒分离与鉴定取病猪淋巴结、扁桃体、脾脏或肾脏组织研磨成乳剂,离心取上清,经双抗处理后过滤,然后接种到PK-15细胞等易感细胞,接种48-72小时后取出接毒后的细胞片,用HC免疫荧光抗体法或免疫酶染法检查,或者盲传3代,RT-PCR检测是否有猪瘟病毒。
血清诊断常用猪瘟病毒强毒株、弱毒株和BVDV单抗进行血清学试验以测定不同的毒株和病毒感染,常用的方法包括HC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
鉴别诊断是当猪发病时,除注意与其他可导致繁殖障碍型的病毒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相区别外,还应注意与败血型沙门菌病、猪丹毒、猪巴氏杆菌病、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和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等进行鉴别。
防治措施采取广泛和系统的猪瘟弱毒苗预防注射,并结合兽医卫生综合措施,控制了猪瘟的大面积流行。应强化计划免疫,保证猪群的有效免疫水平。
中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经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和检验,证明各个品种、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猪,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被免疫猪不带毒、不排毒。连续复归猪体不返强,无残余毒力。对妊娠母猪及胚胎和胎儿无不良影响。被公认是一株理想的制苗用弱毒株。因此,如何保证接种猪时的疫苗效价,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猪瘟的免疫程序是种猪一年免疫三四次或产后二十天免疫,商品猪在二十五日龄进行首免,六十日龄进行二免。”
“治疗方法是什么?”陈浩最后问陈忠斌。
陈忠斌说:“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给猪注射后,72小时即可产生免疫力。
根据疫苗的这一特性,在已发生猪瘟疫情的猪群对假定未感染猪群进行紧急接种,可使一部分猪或大部分获得保护。可逐头测量体温,对正常的和尚未出现症状的猪做紧急接种,常可控制疫情。
此外,对疫区周围的猪群,立即一头不漏地注射疫苗,形成安全带,防止疫区扩大和猪瘟蔓延。但应注意对注射针头等的清毒,以防人为传播。”
“你联合兽医将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我处理善后事宜。”陈浩说。
养猪基地存栏的7.2万头生猪有4686头发病,经过综合治疗后仍有死亡3766头。虽然损失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是损失也是不小。
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纳入强制扑杀补助范围的疫病种类包括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感、小反刍兽疫、布病、结核病、包虫病、马鼻疽、马传贫以及猪瘟。
国家在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过程中,对被强制扑杀动物的所有者给予补偿。补助平均标准为禽15元/羽、猪800元/头、羊500元/只、肉牛3000元/头、奶牛6000元/头、马12000元/匹,各地跟根据畜禽大小、品种等因素细化补助测算标准。
经过有关部门勘查认定后,国家及时补偿了嘉禾公司300多万,这笔钱在帮助养殖基地渡过难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处理完公司的事情,陈浩去了河东考察,他计划在翠微河东岸官渡口投资,官渡口现在隶属宋官庄村管理,该渡口在解放前属河西百姓和往来商旅进入翠屏镇必经之地,现在渡口遗址还有残存的条石和卵石。残存的两块条石长约八尺,宽约两尺,其余的被水淹没。
陈浩来到在宋官庄村委会,看门的老党员宋大平告诉他书记杨志伟去镇里开会了,晌午应该能够回村里来。宋大平今年八十岁,是他公司的秘书宋茜的爷爷,陈浩于是在门房与宋大平老人聊天。
宋大平抽着陈浩给的烟说:“有河,必有桥;有船,就有渡。‘渡口’是水上交通的枢纽,渡口更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地,在人们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西渡口原来是用不规则、大小不等的青石条板、卵石铺垫砌筑而成,过去的边上有芦席搭建的酒馆和茶寮,五官庄四桃园都来这里赶集,一点也不比现在河西的陈家庄集小,后来镇里修了漫水桥,渡口不摆船了,集市也就慢慢地没有人了。”
“宋爷爷,为什么咱们宋官庄还没有脱贫?”陈浩问宋大平。
宋大平说:“宋官庄积弱太久,过去靠着渡口养成了等靠的不良思想,不知道求变,‘得过且过’的思想害人不浅。”
“一条河流不仅‘穿过空间,也会穿越时间’。河流不仅用那奔流不息的脚步与力量穿越时空,还用隐秘的方式吸引着我们跟着它走,我便是寻找翠微河穿越时空记忆的官渡口。”陈浩说。
宋大平顿了顿说:“按当时交通考量,大量的产品要运出,一定要经水路。
从《沧源县志》记载来算,官渡口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由此来看渡口或埠头之类的建设或许更早,因为人们要过河,自然要有一个渡河而过的地方。旧时义水是沧源县境内水上客货运输的唯一航道,上通泰北口,下达泗阳,河上船来船往,热闹异常,渡口为义水中上游主要埠头地,也是沧源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经济往来重要集散地。
旧时义水水面宽约三四十丈,洪水期达到百余丈,渡处交通要津。为方便行人,两岸埠头各设天灯一盏。西岸石灯柱、东岸木质灯柱高约两丈,给夜渡照明。两岸设亭,供待渡旅客小憩,免费供应茶水,名日茶堂。当时的村民主要为船工、搬运工,即便现在,谈到渡口的话题,义水渡口人仍津津乐道。”
在宋大平的叙述里,陈浩的脑海里多次勾画着渡口旧时的画面与场景:宽宽的河面与溪滩,往来的船只与等待过渡的人们,迎来送往的声音。过了碇步,沿着溪滩的碎石前行时,陈浩是怀着某种期待的,待来到原渡口埠头时,先前对古渡口的勾画与幻想瞬间崩塌。因为眼前除了奔流不息的和水之外,窄窄的江岸上既没有船只,也没有灯塔,更没有茶堂,卵石铺满的宽宽溪滩更是遥无踪影。
一个古渡口消失不见,总想寻到一点踪迹。陈浩开始试着从人们口中,或老照片中看到渡口的旧影。曾看到一张不知何时拍摄的渡口老照片,照片上青山如画,江水清澈澄碧。水面上有船只,岸上有房屋、灯柱,想来那便是人们口中渡口的模样。建筑是船工房或茶堂、柱便灯塔。
官渡口尽管设置年代不详,但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以来,从有渡口以来,这里便有渡船与船工,白天黑夜皆可摆渡,船工就住在渡口东岸的芦席茶堂后的船工房里,可随叫随到。因是义渡,那时两岸村民乘船不收费,只在秋收或年底时,挨家挨户斗粮,粮食多少不限,全凭自愿。外来渡船人,会适当收些船费。船工多为单身汉,或来自困难家庭,因收入实在少得可怜,摆渡也仅聊以糊口罢了。
当时村民过和,只需喊一嗓子,船工便来为乘客摆渡。站在河边,遥望河面,似乎能勾勒出渡口的模样。船工将船靠岸,待人们上船,再用力将船划出水面,渡到对岸。只见河面上船只来往如在画中,人们则在两岸等着渡船过河,有的等得焦急不堪,有的安然泰之。等待时,有人会在茶堂里喝茶闲话。当然茶也不是什么精致茶,而是当地山间采集的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小青、竹叶之类的凉茶,但却是当地人最喜爱的一种茶。人们边喝茶边聊乡里乡情,或奇谈怪事。
官庄既是商贸之地,就是热闹之地,渡口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节日与喜庆的时候了。那时,河这边的人要到河对面采购物品,会一大早起来,乘船过河,去采购油啦、盐啦、酱油醋啦,鱼肉果疏啦,端午时买粽子,过年时买年糕啦,女人们或去布店买布料给家人做件衣服啦,男人们去剃个头啦什么的,一切采购停当再于暮色时分携物乘船而归。回家再将所见所闻的趣事讲与家人或他人听。甚至听者觉得到河那边也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
渡河的人中,不仅仅为采购,还有人家会把家里的农产品、木炭等物运到繁华的地方交易,然后再采购一些所需的生活用品回程。又有时是河那边的人到要好河这边走亲访友,或人们来往两岸参加亲朋的婚丧嫁娶,子女满月,老人过寿等应酬。
那时两岸人员一定来来往往,热闹非凡。有时人们边等船,边大声地聊着乡间里短的事情,河边的人说话声高气昂,他们的声音总是在风中传得很远。小孩则在大人间来回穿梭,为能坐上船激动不已,虽然生在河边,但是坐船也不是常有的事,而且坐船比走平地别有风味一些。岸这边的人到岸那边去,也总别有一番心情一些。尤其坐在船上,观赏着两岸风光,于摇摇晃晃中到得对岸,心情也陡然不同起来。自然也有胆怯的人,总怕翻船与落水,还未坐上船,已臆想自己死了几百回,但仍阻拦不住要到河那边去的心。
当然啦,那时的船不是什么高级船,多为木质人力船。最多可坐二十余人。陈浩曾看到一张十余人乘坐一只木船在渡口过河的黑白老照片,虽然过渡的人不算多,但是已经把不大的木船填得满满当当。渡河的人或站或坐,船工则摇桨将众人送到对岸。懂得撑船的人,有时也会站在船头或船尾,帮船工摆渡,或撑一篙子。
尽管木船所载人员有限,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船每天渡运也可达千八百余人次。想想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河两岸等待过河,待渡客坐上船,船工奋力将船摆渡到对岸,又将对岸的人摆渡过来,一天忙忙碌碌,人来船往,也是一件壮观的事。
虽然河岸有照明,没有急事,夜间一般是没人渡河的。但生老病死,总是难免。倘若遇到十分火急的事,不管白天黑夜,天气如何,一定要到河对面办事,渡河的人也会连夜喊来船工渡河而去。气候温和,天气晴朗时尚好,若遇到恶劣天气,想来船工也是不愿的。渡河的人一定也是千求百求,使尽招数方得过得河去。
每天天不亮,河面上水雾还弥漫着,渡口就开始热闹起来。沿河两岸的村民会将竹木柴炭、植物油、棕、糯米、红薯等农副产品运到珊溪进行交易,回去时又会带上一些生产和生活必需品。每天河面上来往船只不断,人们来来往往,搬运物品、交易商品,热闹非凡。在人们一遍遍的描述中,陈浩能想象到当时河面的场景,甚至能听到人们用方言叫买叫卖的声音。
由于河上水上运输繁忙,当时河两岸的陈家庄村与官庄村均设有造船大篷厂,并有多名专业制船的船工。所造船只也比较简陋,大小可载二十人上下,船只一般由松木或杉木制成,造一只船需十天左右。但木船的寿命不长,一般只能使用三年,到期就得更新,不然容易进水发生事故。
船只偶发的事故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然灾难。义水因属山溪性强潮河流,上游水系均盘绕在高山深谷之中,急流多,不仅喝面上容易出事,春夏洪水多,台风季长发洪灾。
最大洪水量有史可查为民国元年(1912年),最高水位达9.98米,相当于三四层楼房那么高,水位高出和面很多。
每次洪灾,沿河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陈浩曾不只一次听过,某年某月的某次台风来袭,飞义水河水暴涨,洪水像猛兽一样冲往沿河两岸,水深时可没过居民楼二层楼高。那时不仅有人在网鱼,也有人在洪水中丧生。
为治理洪灾,后建立了沧源水库大坝,库区村民也进行了全体迁移。水库建成后,热闹的水上运输归于沉寂。之后,上游的渡口均不复存在。
蓄水后的沧源水库的水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四季湖水清澈如镜,像一块翡翠镶嵌在巍峨叠翠的群山之中。随着原库区内的村庄及渡口沉于水下,下游的渡口也日渐荒废。缺少水上运输,官庄老街也渐渐衰败下去。
如今沿着河岸走在原渡口的溪滩上,除了狭窄的河道,清清的河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能靠人们的回忆来想象渡口昔日的模样:哪儿有几棵树,哪儿是茶堂,哪儿是大篷厂,哪儿是交易市场,哪儿是渡船停靠的地方或船工住宿的地方了。
渡口虽不再,但官庄村仍遗留着一些埠头的旧景。从埠头处路基下的隧道穿过,眼前会出现一间低矮的房屋,几堵石墙和几棵古树。这里便是官庄老街与渡口的连接处。
只要驻足观望,便有人给你讲述围墙下仅有半边身体柳树的故事。这原是渡口边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柳树,先前,船工常将缆绳系在树身上。它的不幸,是曾被一场大火放倒过。当人们遗憾它死了时,之后枯树冒出新芽。人们开始感叹柳树是一种不死树,它总能死去活来。离这棵历尽劫难的树不远,还有一棵稍年轻一些的柳树,也有近二百年历史。
柳树下是一间低矮的不起眼的茅草屋,这间茅草屋便是当年渡口边的小饭馆,由于埠头上人来人往,当年几角钱一餐的饭简直供不应求,餐馆里坐不下时人们便会站着吃。那种景象虽在村人的回忆里闪闪发光,但在陈浩眼中,这间孤零零破旧的小屋,只能与他们的记忆形成鲜明对比。它远不及周边几堵长着青苔的石墙和那两棵古树给人的冲击大,它们沧桑的容颜更能见证一个渡口的历史。
随后陈浩又在老街里走了走,老街内除了还保留着的大篷厂和几间土石结构的老屋让人回忆起那个过往的岁月外,也不剩什么了。让人不得不感叹,一个地方,无论如何繁华与热闹,也有落幕的时候。官渡口在时光的流逝中,也仅成为一段过往的记忆!提起它,也只能在记忆里了。